
(1).旧时丧服名,五服之第四等。其服以熟麻布制成,视大功为细,较缌麻为粗。服期五月。凡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祖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姊妹;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之。《仪礼·丧服》:“小功者,兄弟之服也。”《仪礼·丧服》:“小功布衰裳,澡麻带絰,五月者。” 贾公彦 疏:“但言小功者,对大功是用功粗大,则小功是用功细小精密者也。”《唐律疏议·名例》:“小功之亲有三:祖之兄弟、父之从父兄弟、身之再从兄弟是也。此数之外,据《礼》,内外诸亲,有服同者,并準此。”《清会典·礼部》:“小功五月。”参见“ 细红 ”、“ 小红 ”、“ 五服 ”。
(2).小功绩。《战国策·魏策一》:“説 文王 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宋 蔡襄 《原赏》:“临兵戎者,前死有荣,退生有辱,虽小功必赏,以其履死地也。”
“小功”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定义与等级
小功是中国古代五服制度中的第四等丧服,服期五个月,用较细的熟麻布制成,其精细程度介于大功(粗)和缌麻(细)之间。
适用亲属范围
文化背景
古代通过丧服等级体现亲疏关系,《幼学琼林》记载“五月为小功”,强调服丧的伦理秩序。
指较小的功劳或成就,与大功相对。多用于鼓励或肯定他人虽未取得显著成果,但仍有值得赞扬的付出,例如:“他在项目中虽是小功,但态度积极”。
注意:现代语境下,“小功”的丧服含义已逐渐淡化,更多用于表达对微末贡献的认可。若需了解古代丧服制度的完整分类,可参考《仪礼·丧服》等文献。
小功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小”和“力”。拆分成笔画,可以分为9画。
小功主要指功劳或成果小而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个词由于其含义本身,往往用来形容某些工作或努力的结果较小,或者某些行动或行为的价值和意义不大。
在繁体字中,小功的写法为「小功」。
在古代汉字中,小功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汉字的形式在演变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变化,但整体上和现在的写法没有很大区别。
1. 他经过多次努力,终于取得了小功。
2. 这件事对公司来说只是小功一件,对于我的个人成长却有很大的意义。
3. 这次考试我没有取得什么小功,但我会更加努力准备下次的。
小功可以与其他词组合起来形成新的词语,例如:
小功德、小功率、小功效。
与小功意义相近的词语有:微功、微不足道、微小成绩。
与小功相反的词语有:大功、重大成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