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板对的意思、板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板对的解释

指诗文中呆板的对偶句。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国尚师位,家崇儒门’,老生板对, 唐 律赋之不若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板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指书写或雕刻在木板上的对联,常见于传统建筑的门框、厅堂或亭台楼阁中。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形制与载体

“板”指材质为木质板材,“对”即对联,合称指以木板为载体的楹联形式。这类对联通常选用硬木(如楠木、樟木)制成条状平板,表面阴刻或阳刻文字,再施以金漆、朱砂等彩绘,兼具书法艺术与工艺价值。其形制需严格遵循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内容多含吉庆、训诫或写景抒怀之意。《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书写在木板上的对联”,强调其载体特殊性。

二、历史与文化功能

板对兴起于明清时期,与建筑装饰、礼制文化密切相关。例如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板对,内容多出自帝王御笔或名家手书,悬挂于宫殿楹柱,既彰显权威,又起到教化作用。民间则广泛用于祠堂、宅邸,如徽州民居的“板对”常镌刻家训,体现“耕读传家”理念。书法专著《中国书法大辞典》指出,板对是“楹联艺术与木雕工艺的结合体”,承载着传统社会的审美与伦理观念。

三、现代应用与演变

当代语境中,“板对”仍见于仿古建筑、文化景区及收藏领域。部分辞书如《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补充说明:随着材质多样化,现代“板对”亦可拓展至竹板、合成板材等载体,但其核心特征仍保留“以硬质平板为基底、呈现对称文体”的本质。例如北京颐和园长廊的修复工程中,仍按传统工艺复刻清代板对,延续其文化符号功能。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中国书法大辞典》(岭南美术出版社)
  3. 《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板对”是一个文学批评术语,主要用于描述诗文中生硬、呆板的对偶句。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板对”指诗文中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对偶句,强调对仗形式过于机械,内容空洞或缺乏新意。例如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批评“国尚师位,家崇儒门”这类句子为“老生板对”,认为其艺术性甚至不如唐代律赋。

  2. 词源与用法

    • 拼音:bǎn duì,其中“板”意为呆板、不灵活,“对”指对仗、对偶。
    • 该词常见于古代文学评论,多用于指出诗文创作中对仗技巧的不足,属于贬义表达。
  3. 相关示例
    现代语境中,若诗句或文章中出现类似“青山对绿水,红花对绿叶”这类缺乏深意、仅为凑字数的对仗,也可称为“板对”。

  4. 扩展说明
    对偶是中国诗文的重要修辞手法,但过度追求形式工整而忽略内容表达,易陷入“板对”的窠臼。因此,古人提倡“对仗工而不板”,强调灵活性与意境的结合。

别人正在浏览...

暗室逢灯保守北纮丙穴昌九长勺嘲谑楚殿大本曲大才小用戴山鳌发愁放屁辣骚凡士林辅埶革风拱形沟门观世寒蜒汉字皇质浑大昏醟监督奸威坎轲狂飈哭丧棍龙羊迈古超今耄耋麻枲门廷配备偏狥平浅迫真仆竖切循青黄倾向奇珍认知三鹿为奔三门神贶事典师放嘶鸣缌丧索手逃牌调笑庭障童隶拖斗宛童完裔杇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