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宪司的意思、宪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宪司的解释

(1). 魏 晋 以来御史的别称。《宋书·刘瑀传》:“明年,迁御史中丞。 瑀 使气尚人,为宪司甚得志。”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风宪》:“ 唐 兴,宰辅多自宪司登钧轴,故谓御史为宰相。”

(2). 宋 代官名。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 景德 四年置,负责调查疑难案件,劝课农桑,和代表朝廷考核官吏等事,即后世按察司之职。《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而今单表一个作恶的官宦,做着没天理的勾当,后来遇着清正严明的宪司做对头,方得明正其罪。”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宋史五·职官志七》:“ 宋 人称转运为漕司,安抚为帅司,提点刑狱为宪司。”

(3).犹上司。 元 代习用语。《元典章新集·兵部·急递》:“凡有牒呈宪司公文,依上置立隔眼,发放施行。” 陈垣 释例:“宪司,当时常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宪司"是古代中国职官体系中的重要称谓,其含义随着朝代变迁呈现动态演变:

一、宋代司法监察机构 宋代"宪司"指提点刑狱公事,始设于淳化二年(991年),为路级司法监察机构。《宋史·职官志》载其"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覆案牍",主要负责复核死刑案件、监察官吏违法,与转运使、安抚使等并称"监司"。

二、元代监察体系演变 元代将全国划分为二十二道监察区,改设肃政廉访司,《元史·百官志》记载其"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此时"宪司"成为肃政廉访使的别称,具有整饬吏治、巡察地方军政的职能。

三、明代省级司法长官 明代省级设提刑按察使司,《明史·职官志》明确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俗称"宪司",主管司法刑狱与官员监察,与布政使、都指挥使并称"三司",构成地方权力制衡体系。

四、词源学解析 从构词法分析,"宪"取《说文解字》"敏也,从心从目,害省声"的本义,引申为法令制度;"司"会意字从反后,甲骨文象以手遮口发令之形,本义为职掌。二字组合凸显"执掌法度"的核心语义,与历代职能高度契合。

网络扩展解释

“宪司”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及演变如下:

  1. 魏晋至唐代:御史的别称
    魏晋时期,“宪司”指御史台官员,负责监察百官。例如《宋书·刘瑀传》记载刘瑀任御史中丞时“为宪司甚得志”。唐代延续这一用法,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提到“宪司”是御史的代称,且许多宰相出身于此。

  2. 宋代:提点刑狱公事
    宋代“宪司”特指诸路提点刑狱公事,设立于景德四年(1007年),主管地方司法、刑狱,兼管农桑与官吏考核,相当于后世的按察司。例如《二刻拍案惊奇》中描述了宪司惩处贪官的情节。

  3. 元代:泛指上级机构
    元代文献中,“宪司”演变为对上级官府的通称。如《元典章》中提及“宪司公文”需加急处理,陈垣注释其为当时常用语。

补充说明:

以上内容综合了魏晋至元代的职官演变,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禅数晨风刺邪里村书雕饬抵巇都肤断案芳姿反抗期封龙门负地矜才攻没工贼宏儒硕学黄天驩门划清毁罚汇行嘉玉吉贝解累井华惊目羁禽开口呼燎燔凛戾俪祉龙凤舸鲁般尺罗胜子美劲儿美手彷摹堡聚器件清安庆节杀身成仁射粮军声欬市恩十样锦市誉水荡太平斧汤半体条举投注网禁五旦无穷大无所错手足详熟仙木晓夕协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