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辟的意思、险辟的详细解释
险辟的解释
阴险邪僻。《后汉书·史弼传》:“是时 桓帝 弟 渤海王 悝 素行险辟,僭傲多不法。”
词语分解
- 险的解释 险 (險) ǎ 可能遭受的灾难:危险。风险。冒险。探险。保险。铤而走险。 可能发生灾难的:险象。险情。险境。险峰。险恶。 要隘,不易通过的地方:险隘。险厄。险固。天险。 存心狠毒:险毒。阴险。 几乎,
- 辟的解释 辟 ì 君主:复辟。 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辟召。辟引。辟书。辟除(征召推举授官)。辟举。 古同“避”,躲,设法躲开。 古同“睥”,睥睨。 辟 (①辟③闢) ì 开发建设:开辟。 驳斥,排除:辟邪。
专业解析
“险辟”的汉语词典释义
“险辟”是一个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或特定语境中。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两部分:
-
“险” (xiǎn):
- 本义指地势险要、难以通过的地方(如“天险”)。
- 引申义为危险、不安全(如“冒险”、“险情”)。
- 在“险辟”一词中,“险”主要取其“危险”的引申义。
-
“辟” (pì):
- 此处“辟”是“僻”的通假字或古字写法。
- “僻”的含义指偏僻、荒远、人迹罕至(如“僻静”、“穷乡僻壤”)。
- 因此,“险辟”中的“辟”等同于“僻”,意为“偏僻”。
综合释义:
“险辟”形容某个地方或处所既危险又偏僻。它强调该地点不仅地理位置偏远、人烟稀少,而且环境或条件本身充满危险因素,如崎岖难行的山路、荒凉险峻的地势、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等。
用法特征:
- 书面语色彩: 该词在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更常见于文学作品、历史记述或较为正式的书面描述中。
- 形容地点: 主要用于描述自然环境、道路、区域等地理空间的特征。
- 双重属性: 同时强调“危险”和“偏僻”两个特性,缺一不可。仅危险但不偏僻(如闹市区的危险路段)或仅偏僻但不危险(如宁静的乡村),通常不用“险辟”形容。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中对“险”的释义包含“危险”义项(第11卷,第1287页),对“僻”的释义包含“偏僻”义项(第1卷,第1033页)。虽然该词典未直接收录“险辟”词条,但其构成语素的标准释义支持上述解释。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同样明确标注了“险”的“危险”义项(第1417页)和“僻”的“偏僻”义项(第991页),为理解“险辟”的复合含义提供了基础。
-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商务印书馆) 在解释类似复合词(如“险峻”、“僻远”)时,也印证了将“险”与“僻”含义结合理解“险辟”的合理性。
“险辟”意指(地方)危险而偏僻,是一个带有书面语色彩的形容词,用于描述兼具危险性和偏僻性的地点或环境。其语义清晰,由“险”(危险)和“辟”(通“僻”,偏僻)两个语素复合构成。
网络扩展解释
“险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理解:
一、基本释义
- 拼音:xiǎn pì(注音:ㄒㄧㄢˇ ㄆㄧˋ)
- 词义:指“阴险邪僻”,形容人性情阴险且行为乖张、不正。
二、构词解析
- “险”:本义为地势险恶,引申为“阴险、狠毒”,如“险诈”“险恶”。
- “辟”:此处通“僻”,意为“邪僻、不正”,与“正”相对,如“放辟邪侈”。
三、古籍例证
该词可见于《后汉书·史弼传》:“是时桓帝弟渤海王悝素行险辟,僭傲多不法。” 此句描述渤海王刘悝品性阴险邪僻,行事僭越。
四、使用场景
- 语境: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中,描述人物性格或行为。
- 现代使用:当代汉语中较少见,常见于学术讨论或古文解析。
五、相关词汇
- 近义词:阴险狡诈、邪僻不正
- 反义词:正直坦荡、光明磊落
总结来看,“险辟”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复合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深层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后汉书》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暧然白蠒乌丝白茆摽梅之年避免蕃荷采蘩采莲队迟疾持学二轮车凤掖俯首贴耳澉澹观文合通画箔懽欣魂魄教育界家陪解冤井税近密浸薰记述讥笑缂丝劳燕勒兵连屐劣迹昭着犂老零陵香六籍迷信目属僻秘擎受轻邮若留筛分商祭赏犒涉履神标身子骨涉事松泪摊手摊脚田人怗然梯子童养媳妇无非歍歑现事淆荡燮理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