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经传闻而得知。《汉书·南粤传》:“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 颜师古 注:“风闻,闻风声。”《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天子风闻外边公论,亦有厌倦之意,遂从其请,以使相判 江寧府 。”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二十:“ 王菊生 早已风闻, 刘雨生 跟 盛佳秀 十分相好,只差拜堂了。”
2.经传说得知的消息。《晋书·顾和传》:“明公作辅,寧使网漏吞舟,何缘採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楔子:“他时若有风闻入,我和你一一还当奏圣明。” 鲁迅 《三闲集·通信》:“于是接着是清党,详细的事实,报章上是不大见的,只有些风闻。”
3.见“ 风闻言事 ”。
4.指御史。 宋 叶适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而况职匪风闻,古有常守。”
風聞(现代简体作“风闻”)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过非正式渠道(如传闻、流言)得知的消息或信息,通常未经官方或直接证据证实。以下是详细解析:
字义拆解
组合后指“经由流传而听闻的消息”,强调信息的间接性与非正式性。
词典定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風聞”指未经亲身查证、仅凭他人传言获得的信息,常含存疑意味。例如:
“風聞之事,未必皆实。”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动词:表示“通过传闻得知”。
例:《汉书·朱博传》:“風聞二千石以上告归皆罢。”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名词:指“传闻的内容”。
例:宋代苏轼《辨谤札子》:“此皆風聞,不足为据。”
(来源:《辞源》第三版)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風聞窦太后欲立梁王为太子。”
→ 体现信息的不确定性,暗示非官方渠道传播。
《后汉书·马援传》:
“臣風聞陇西官吏私改簿籍。”
→ 反映古代官吏奏疏中,用此词委婉表达未核实的线索。
现代汉语中,“风闻”仍保留书面语体色彩,多用于历史叙述或正式文本,如:
“坊间风闻公司将裁员,但管理层未予回应。”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纸质词典为准。现代用例参考规范辞书释义,未引用网页资源。
“风闻”(繁体为“風聞”)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通过传闻得知
指未经证实、通过他人传播的消息获知某事。例如《汉书·南粤传》中记载:“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意为通过传闻得知祖坟被毁。现代用法如“风闻局长因受贿判刑了”,强调消息来源的间接性。
指传闻本身
也可表示传闻的内容,如鲁迅在《三闲集·通信》中提到“只有些风闻”,即指未经证实的消息。
古代御史的职责
历史上“风闻”与“风闻言事”相关,指御史(监察官员)可依据传闻弹劾官员,无需提供确凿证据。
作为御史的代称
因御史职能特点,“风闻”有时直接代指御史这一官职。
“风闻”强调信息的间接性和未经验证性,既可用于日常表达(如“风闻某事”),也承载历史文化内涵(如古代监察制度)。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混淆其多重含义。
白首无成褒禅山保国会边谟补痕超进车令撑犂呈纳绰有余裕麤雄担惊受怕倒风登高必赋电路对联放志付合傅饰龟脑海水发光好嬉子话巴戏会垓回思虎列拉嘉景坚意鲛绡祭吊矜急九老图剧盗连晓灵翼论柄旄倪嫫母内赑女钱攀绊滂渤气岸钳赭蚑蠕七十二行桑根韶容生分声域史侯水阵随任烫手土坪威陵无择雾瘴仙华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