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rtyr] 对烈士、殉难者的尊称
革命先烈
为诸先烈。——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
诸先烈之牺牲
先烈遗志
(1).祖先的功业。《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孔 传:“使能继先王之功业。” 南朝 梁 沉约 《南郊恩诏》之三:“仰寻先烈,思致升平。”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 魏 晋 以来,逮相师法,用以叙先烈,述祖德。”
(2).建有功业的先人。 唐 杜牧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礼部尚书崔公行状》:“易名定謚,为国常典,敢书先烈,达于执事,附于史氏云尔。” 宋 司马光 《进古文孝经指解表》:“伏惟尊号皇帝陛下,纯孝之性发於自然,动静云为,必咨训典,起居出入,不忘先烈。” 清 钱谦益 《户部广西清吏司主事李孔度授承德郎制》:“尔先人昭事我祖,公望岿然;尔尚佽我多艰,无忘先烈。”
(3).对烈士的尊称。 徐特立 《论国民公德》:“爱国不要成为完全是思想上的,要用爱国的思想推动行动,并且不要忘记百年来为祖国流血的先烈。”
“先烈”一词的详细解释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一、基本含义 指为民族、国家或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人物,是对烈士的尊称。现代语境中特指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英雄人物,如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提到的"诸先烈"。
二、词义演变
古代用法
原指祖先建立的功业(《书·冏命》),或功勋卓著的先人(南朝沈约《南郊恩诏》),如鲁迅曾用"先烈"指代历史上有建树的前辈。
现代延伸
发展为专指为社会发展献出生命的仁人志士,强调"用生命和鲜血为后人奋斗"的牺牲精神。
三、使用特点
该词常见于纪念性语境,承载着对牺牲者的崇高敬意与历史传承意识。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汉典》等辞书来源。
《先烈》是指为国家、民族事业英勇牺牲的人,即先人们为我们建立了功勋和殊勋的前辈。
《先烈》的部首分别是“人”和“火”,总共有七画。
《先烈》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用于表达对早已过世但功绩卓越的人的尊称。在这之后,这个词逐渐用来指代那些为国家、民族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人。
《先烈》的繁体字为「先烈」。
《先烈》一词的古时候写法为「先烈」。
1. 我们应该铭记先烈们为我们民族独立和幸福付出的努力。
2. 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那些英勇的先烈而建立的。
1. 先烈纪念:对先烈们进行纪念和追思。
2. 先烈遗志:指先烈们的理想和志向。
3. 先烈精神:指先烈们为了国家、民族事业而表现出的顽强奋斗的精神。
1. 先贤:指在历史上有杰出成就或贡献的人。
2. 志士:指有志向和抱负,勇于为国家或民族事业而奋斗的人。
1. 后生:与先烈相对,指活在现在、年轻一代的人。
2. 衰亡:与先烈的英勇事迹相对,指国家或民族的没落和衰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