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六才子的意思、十六才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六才子的解释

古史相传 高阳氏 有才子八人, 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合称“十六才子”。见《左传·文公十八年》。后用为称颂皇帝的辅佐大臣之典。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梁太尉王僧辩书》:“虽十六才子,明允篤诚;八百诸侯,专心同德……未足云也。”参见“ 十六相 ”、“ 十六族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六才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对特定文人群体的一种称谓,特指明末清初活跃于河北地区的河朔诗派核心成员。该群体以申涵光为首,集结了十六位具有相似文学理念与时代背景的文人。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十六才子

指清初河北地区以申涵光为代表的十六位诗人群体。他们身处明清易代之际,因共同的政治立场(多持遗民态度)和文学追求形成诗派,主张诗歌应抒发真性情,反映现实疾苦,反对浮华文风。该称谓强调其地域性(河朔)与文学影响力,是清初北方诗坛的重要代表。


二、背景与成员特征

  1. 时代背景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文人群体多以结社方式表达政治态度与文学主张。"十六才子"形成于顺治至康熙初期,成员多为明遗民,拒绝出仕清朝,通过诗歌寄托故国之思与民生关怀。

    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核心成员

    除领袖申涵光外,公认成员包括:张盖、殷岳、赵湛、刘逢源、杨思圣等。其共同特点是:

    • 籍贯集中于河北永年、邯郸等地;
    • 创作主题多涉及战乱创伤、隐逸生活;
    • 诗风质朴深沉,承袭杜甫现实主义精神。

      来源:《清诗史》(严迪昌著)


三、文学贡献与影响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河朔诗派"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六(中华书局)
  3. 严迪昌《清诗史》第四章(浙江古籍出版社)
  4.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申涵光《聪山集》"提要

说明:以上文献可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www.nlc.cn)或各大高校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十六才子”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典故性词汇,其含义和出处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1. 词源与基本定义
    该词源自《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高阳氏(颛顼)和高辛氏(帝喾)各有八位德才兼备的贤臣,合称“十六才子”。其中高阳氏的八人称“八恺”,高辛氏的八人称“八元”,后世以此代指辅佐君主的杰出人才。

  2. 历史应用与延伸意义
    南朝陈代文学家徐陵在《在北齐与梁太尉王僧辩书》中引用此典,写道:“虽十六才子,明允笃诚……未足云也”,意在强调贤臣的重要性。该词逐渐演变为称颂帝王得力辅臣的典故,常与“十六相”“十六族”等词关联使用。

  3. 文化背景补充
    “八元八恺”在儒家经典中被视为德行的典范,《左传》描述他们“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强调其智慧与忠诚。这一典故反映了古代对贤能政治的推崇。

总结
“十六才子”并非实际指十六位文人,而是上古传说中辅佐明君的十六位贤臣代称,属历史典故类词汇,多用于赞颂重臣的文学或政治语境中。

别人正在浏览...

暗箱褒义词扁桃体炎彻贫吃租崇本抑末楚璧隋珍垂帷唇焦舌敝存品旦奭答扰钉鞵豆重榆瞑短期对撞机遏恶扬善封狐奉事服箱妇言黑粉横亘红藤洪惟划拨回电矫诈接丝鞭技工激亢劲舞兰荪离别历井扪天笼鸟池鱼洛汭露日瞒天智耄耋闵免目不邪视輗軏趫雄躯格衢壤人面竹沈恩神盟申驱他懑摊书傲百城铜雀台屯泊柁师危窘汙蔑污亵虾蛤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