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的意思、东台的详细解释
东台的解释
(1).官署名。 唐 高宗 时曾改门下省为东台,后因以沿称门下省。《新唐书·百官志二》:“ 龙朔 二年,改门下省曰东臺。”《新唐书·张文瓘传》:“ 乾封 二年,迁东臺侍郎、同东西臺三品,遂与 勣 同为宰相。” 宋 苏轼 《次韵张昌言给事省宿》:“朔野按行犹爵跃,东臺瞑坐觉乌飞。”
(2). 唐 时东都御史台的省称。 唐 赵璘 《因话录·徵》:“ 武后 朝,御史臺有左右肃政之号,当时亦谓之左臺、右臺,则宪府未曾有东西臺之称。惟俗间呼在京为西臺, 东都 为东臺。”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南国人无怨,东臺吏不欺。”自注:“ 微之 使 东川 ,奏冤八十餘家,詔从而平之,因分司 东都 。”
词语分解
- 东的解释 东 (東) ō 方向,太阳出升的一边,与“西”相对:东方。东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东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东流。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东。股东。东道主(泛指
- 台的解释 台 (①台⑤臺,⑥檯⑦颱) á 高平的建筑物:亭台楼阁。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灯台。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台鉴。台甫。 量词:一台戏。 台湾省的简称:台胞。台币。 桌
网络扩展解释
“东台”一词在历史文献中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具体如下:
一、官署名(门下省的别称)
-
历史背景
唐代初期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等事务。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门下省被改名为“东台”,此后这一别称被沿用。
- 职能举例:如《新唐书》记载,张文瓘曾担任“东台侍郎”,即门下省副职,参与宰相事务。
-
文学引用
宋代苏轼在诗中提到“东臺瞑坐觉乌飞”,即借“东台”代指门下省官员的日常工作场景。
二、唐代东都御史台的省称
- 机构设置
唐代在洛阳设立东都,其御史台被称为“东台”,而长安的御史台则称“西台”。这一称呼多见于文献记载,如赵璘《因话录》提到“东都(洛阳)为东台”。
- 实例说明:白居易诗中“东臺吏不欺”即指东都御史台的官员公正执法。
三、现代含义补充
需注意,“东台”在现代也指江苏省县级市东台市,属盐城市代管。但此含义与古代官署名称无直接关联,需根据语境区分。
以上解释综合了唐代官制演变及文献用例,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职能或历史事件,可参考《新唐书》《因话录》等原始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东台》是一个地名,指的是中国江苏省东台市。它由两个汉字组成,“东”和“台”。
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 “东”字的部首是“一”,由5个笔画组成。
- “台”字的部首是“口”,由5个笔画组成。
《东台》一词的来源是古时候的地名,最早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东台地处江苏省的东南部,因地处台地而得名。
在繁体字中,“东”字与简体字没有变化,保持不变。“台”字的繁体写法是「臺」。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一般是左右结构,例如:“倣古今之法,建于东台。”
以下是一个例句:“我打算明天去东台看海。”
与“东台”相关的组词有:
- 东台市
- 东台渔港
- 东台农庄
与“东台”相近义的词有:
- 东方
- 台地
与“东台”相反义的词有:
- 西山
- 台北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奥思苞杞贝锦奔衄并轨秉文兼武波茨坦会议扯巴逞奇眩异除授盗夥封爵妇家扶举夫粟寒水黑郁郁何暇鸿规鸿明挥弄回辟会提胡搅蛮缠佳客节妇浄街槌救困扶危旧套倔聱磕撞逵舍凉草良俊柳线漏面贼卢甘石论辑闾丘谬耄末艺木钻南阳佳气内果皮逆溯扭造趫才齐虏山西梆子视爲寇雠顺会诉牒套习鷉膏涂窜托咎突杌王老衔胆瞎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