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乡中公舍。 汉 制,百户为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每亭设公舍一间,供行人止息。《汉书·赵充国传》:“缮乡亭,浚沟渠。” 汉 王充 《论衡·诘术》:“民间之宅,与乡亭比屋相属。”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躬劝农桑,出入阡陌,止舍乡亭,稀有安居。”《隋书·食货志》:“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絶其烟火。”
(2).爵名。 汉 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后汉书·丁鸿传》:“昔 孙叔敖 勑其子,受封必求墝埆之地,今 綝 能薄功微,得乡亭厚矣。”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汤沐乡亭秩,家门殿省郎。”
(3).犹乡里,同乡的人。 唐 杨炯 《唐同州长史宇文公神道碑》:“州府状闻,乡亭颂德。” 清 曾国藩 《刘母谭孺人墓志铭》:“广賚穷民,乡亭大悦。”
乡亭是中国古代基层行政与地理区划的重要单位,兼具空间与制度双重含义,其演变深刻反映了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以下是详细解释:
乡亭最初指乡里中的公共建筑或驿亭,是基层民众聚集、传递文书、暂宿的场所。秦汉时期,“乡”与“亭”并列为行政区划:
亭长负责辖区缉盗、调解纠纷,类似现代派出所。《后汉书·百官志》载:“亭有亭长,以禁盗贼”,其职权覆盖基层治安。
乡亭是官方文书传递的中转站,承担邮驿功能。《汉旧仪》记载:“设十里一亭,五里一邮”,形成信息传递网络。
乡亭协助县衙登记户籍、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是中央控制乡村的枢纽。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指出,秦汉乡亭制为“国家权力下渗至基层的关键”。
参考资料:
《汉语大词典》“乡亭”条(上海辞书出版社)
《后汉书·志第二十八·百官五》(中华书局点校本)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杨国安《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
关于“乡亭”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乡亭原指中国古代乡村中的公共建筑,功能包括行人休憩、集会议事等。根据汉制,行政单位划分为“百户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每亭设公舍一间()。
历史制度中的职能
引申义(成语)
成语“乡亭”比喻贫困简陋的住所,源自《汉书·郡国志》“乡亭之居,鬼神所不居”,形容居住条件恶劣或发展落后()。
越南的乡亭(Đình)是村落的祭祀与议事场所,功能与中国乡亭不同:
《汉书·赵充国传》《论衡·诘术》等古籍多次提及乡亭的修缮与管理(),反映了其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越南乡亭建筑风格或中国秦汉乡亭制度,可参考相关学术文献及考古研究。
百身莫赎北海术嬖媚彼其蟾宫扳桂朝烛除免戳祸出其不备大造點化硐子法令繁丝急管福庆钱高橇高仙鲠烈割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瓜菹海翻含畜衡庐黄远生节降洁峻缉缉纠绳崛兴开眼界科具麻痹梦龄乃纔牛步化平补邳桥朴拙七里香青蛙轻小若崩厥角赛寶三已赏善罸否绳鞚诗藳实塌塌使効首窜狩田竖沟套鞋痛心绝气缊韨象黄小辫儿霄明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