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乡中公舍。 汉 制,百户为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每亭设公舍一间,供行人止息。《汉书·赵充国传》:“缮乡亭,浚沟渠。” 汉 王充 《论衡·诘术》:“民间之宅,与乡亭比屋相属。”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躬劝农桑,出入阡陌,止舍乡亭,稀有安居。”《隋书·食货志》:“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絶其烟火。”
(2).爵名。 汉 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后汉书·丁鸿传》:“昔 孙叔敖 勑其子,受封必求墝埆之地,今 綝 能薄功微,得乡亭厚矣。”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汤沐乡亭秩,家门殿省郎。”
(3).犹乡里,同乡的人。 唐 杨炯 《唐同州长史宇文公神道碑》:“州府状闻,乡亭颂德。” 清 曾国藩 《刘母谭孺人墓志铭》:“广賚穷民,乡亭大悦。”
关于“乡亭”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乡亭原指中国古代乡村中的公共建筑,功能包括行人休憩、集会议事等。根据汉制,行政单位划分为“百户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每亭设公舍一间()。
历史制度中的职能
引申义(成语)
成语“乡亭”比喻贫困简陋的住所,源自《汉书·郡国志》“乡亭之居,鬼神所不居”,形容居住条件恶劣或发展落后()。
越南的乡亭(Đình)是村落的祭祀与议事场所,功能与中国乡亭不同:
《汉书·赵充国传》《论衡·诘术》等古籍多次提及乡亭的修缮与管理(),反映了其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越南乡亭建筑风格或中国秦汉乡亭制度,可参考相关学术文献及考古研究。
乡亭是一个汉字词,由两个部分组成:乡和亭。
乡的拆分部首是⺍和⻏,共有三个笔画。乡字的本义是指乡村、农村,或者是指自治的行政单位。乡也可以用来形容亲切、朴实的氛围,比如乡愁、乡音等。
亭的拆分部首是人和亠,共有七个笔画。亭字的本义是指道路旁边供行人休息的建筑物,也可以用来指代某些特定的建筑物,如警亭、售票亭等。
乡亭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文人的笔记和诗歌中的描绘,用来表示乡村的景色或者农田之间的亭子。在古代,乡亭常常是村民们休息、交流和商议事务的场所,也是游人欣赏风景和休息的地方。
在繁体字中,乡亭的写法和简体字保持一致。
乡亭这个词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参考《说文解字》中的文字描述和古代铭文的发现,以了解其古时候的写法。
例句:
1. 在乡亭旁边,有一片绿油油的稻田。
2. 老人常常在乡亭下拉家常。
组词:农亭、村亭、乡村、乡间、亭台、亭子。
近义词:乡间、乡土、乡野。
反义词:城市、都市。
哀嗟白跖宝瑟辈辈本出尘面出航淳浇大晨躭好到彼岸颠痴嫡传订金短状发动机凤巢腐音更调咯咂乖则广袖罕伦好意思缣纶家至人说积翠疾斗禁诫开讽砍削狂狂苦集灭道练行利索浏滥锣齐鼓不齐马足门廕貊槃频段魄散魂飞七返九还启强仁柔入火赴汤塞上江南深樾适丁十万八千里偷冒外备王纲王载万家春微谋尾声问宁香薷饮綫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