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梦的意思、象梦的详细解释
象梦的解释
谓描绘梦中所见者的形貌。《国语·楚语上》:“如是而又使以象梦,求四方之贤圣。” 韦昭 注:“思贤而梦见之,识其容状,故作其象而使求之。”
词语分解
- 象的解释 象 à 哺乳动物,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多产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区,门牙极长,可用于雕刻成器皿或艺术品:象牙。象牙宝塔(喻脱离群众和生活的文学家、艺术家的小天地)。 形状,样子:形象。景象。气象。现象。
- 梦的解释 梦 (夢) è 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做梦。梦幻。梦乡。梦魇。梦呓(梦话)。梦想。梦寐以求。同床异梦。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象梦”的汉语词典释义
“象梦”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典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梦境中呈现的象征性内容或景象。它源于中国古代占梦文化,强调梦境并非虚幻无意义,而是蕴含着可被解读、预示吉凶祸福的象征符号(“象”)。该词主要见于古代典籍及对其的注释研究中。
-
词义核心:象征之梦
- “象”在此指象征、征兆、表象。《周易·系辞上》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说,强调“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显现或预示。
- “梦”即睡眠中的精神活动所产生的意象与体验。
- 因此,“象梦”特指那些包含象征意义、能够被占梦者(古代负责解梦的官员)依据特定理论(如阴阳五行)进行解释和推断未来吉凶的梦境。它区别于普通的、无特殊预示意义的梦境。
-
出处与经典语境
- “象梦”一词最著名的出处是儒家经典《周礼》。《周礼·春官宗伯·占梦》记载了古代占梦官的职责:“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季冬聘王梦,献吉梦于王,王拜而受之,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难驱疫。”
-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为《周礼·占梦》中“六梦”作注时,引用了同时代另一位学者郑众(郑司农)的解释:“六梦:正梦,无所感动,平安自梦;噩梦,谓惊愕而梦;思梦,觉时所思念之而梦;寤梦,觉时道之而梦;喜梦,喜悦而梦;惧梦,恐惧而梦。此六者,梦之象也。”
- 郑玄在此注中明确指出“此六者,梦之象也”,这里的“梦之象”即指这六类梦境的现象、形态或象征类型。后世学者在阐释郑玄注时,常将“梦之象”或“象梦”作为一个固定概念来理解,指代可被分类和占卜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梦境本身。
-
用法与内涵
- 占卜对象: “象梦”是古代占梦活动的直接对象。占梦官通过观察、分析“象梦”(梦中的象征景象),结合天时、阴阳等理论,判断其预示的吉凶。
- 文化意蕴: 该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梦的看法:梦并非纯粹的主观幻觉,而是天人感应、身心状态的一种特殊显现,是沟通现实与未知、人与神灵(或天道)的一种途径。梦中的“象”承载着需要解读的信息。
- 学术研究: 在现代汉语研究与传统文化研究中,“象梦”主要作为一个历史词汇和概念出现,用于探讨中国古代的占梦制度、梦的理论(梦学)以及相关的哲学、文化思想。
“象梦”指古代占梦理论中,那些被认为包含象征意义、能够预示吉凶祸福并可供占卜的梦境景象或类型。其核心在于“象”的象征性与可解读性,源于《周礼》记载的占梦制度及郑玄等学者的注释,是中国传统梦文化和占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参考来源:
- 《周礼注疏》 (郑玄 注, 贾公彦 疏):记载“六梦”分类及郑玄注解“此六者,梦之象也”的原始文献依据。可参考权威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或国学大师网的相关条目 。
- 《汉语大词典》:对“象梦”有收录和释义,通常引《周礼》郑玄注作为书证,定义为“谓占梦而知其吉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纸质版或在线版(如汉典等收录的《汉语大词典》内容) 。
- 古代汉语及文化研究著作:研究中国古代占卜、民俗、思想史的学术著作常会阐释“象梦”概念及其文化背景。例如,研究《周礼》制度、郑玄经学或中国梦文化的专著或论文。
网络扩展解释
“象梦”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1.基本释义
“象梦”指描绘梦中所见者的形貌,即通过语言或图像将梦境内容具象化。该词最早见于《国语·楚语上》:“如是而又使以象梦,求四方之贤圣。” 韦昭注解为:“思贤而梦见之,识其容状,故作其象而使求之。”说明古人认为通过描绘梦中贤者的形象,可依此寻访现实中的贤才。
2.文学与历史应用
- 历史典故:在《国语》的记载中,“象梦”与求贤相关,反映了古代通过梦境占卜或启示来辅助决策的文化现象。
- 诗词引用:近现代诗词中,“象梦”被用于表达虚实交织的意境,如汪精卫诗句“栖鸦枝不动,想象梦魂适”,以及王锡玙的“波摇幻象梦疑真”。
3.与其他概念的区分
需注意“象梦”与“直梦”(直接反映现实的梦)不同,前者强调对梦境的描绘与象征性表达,后者则指梦境内容直接对应现实事件(参考民间说法,但未见于权威文献)。
4.现代理解
现代语境中,“象梦”可引申为对抽象感受或虚幻场景的具象化描述,例如用艺术、文字等形式表现梦境中的意象。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诗句背景,可参考《国语》原文或相关诗词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白衣公卿白衣士不知头脑参数潮痕巢薮扯烂污楚媪怵息村际村鲁当道担雪塞井妨功害能丰登风星風筵俯领缚扎感慙赶急跪坐雇直寒柯贺新郎回屈绛帷级长金彩金奴银婢窘状技术老头儿乐乐轶邻邦瞒藏盟文密约偷期目刻泥污平虑铺面窃比祈寒罄竭情迷囚山奇恣塞马骚奴沈猜牲石十剂饰妆耍性子顺向抬头不见低头见外籍忘年虾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