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砍削烤揉。亦用以称耒耜。语出《易·繫辞下》:“斲木为耜,揉木为耒。” 宋 梅尧臣 《和孙端叟寺丞农具·耒耜》:“古圣通物宜,揉斲资粒食。” 宋 王安石 《和圣俞农具诗·耒耜》:“山林尽百巧,揉斲无良材。”
“揉斲”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róu zhuó,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本义
指“砍削烤揉”,即通过砍、削、烘烤、揉搓等工艺加工木材。这一含义源自古代农具制作过程,如《易经·繫辞下》记载的“斲木为耜,揉木为耒”,描述古人用木材制作耒耜(翻土农具)的工序。
引申义
因制作农具需反复加工,后也代指农具本身,如宋代梅尧臣诗句“揉斲资粒食”,王安石诗中“揉斲无良材”,均以“揉斲”指代耒耜。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提出“揉斲”可引申为“反复雕琢、塑造”,甚至比喻对人的培养。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扩展解读。
“揉斲”的核心含义与古代木工技艺相关,权威解释以《易经》及宋代诗文为依据。其他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建议优先参考传统文献释义。
揉斲,读音róu zhuó,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
揉斲的意思是指用手或器具来搓揉、推按物体,使其变形或发光发热等。
揉的部首是扌(手部),总笔画数为8画;斲的部首是斤(刀兵部),总笔画数为12画。
揉斲是一个汉语词,源于古代汉字演变而来,一般以简化字书写,繁体字为「揉斲」。
在古代,揉斲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可以使用较为复杂的字体风格进行书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渐简化,形成了现代的揉斲写法。
1. 他凭借着对木材的揉斲技巧,制作出了一张光滑平整的桌子。
2. 揉斲这块玉石,可以让其独特的纹理更加明显。
揉身、揉捏、揉搓、剔斲、斲丧等。
揉搓、按摩、推拿。
放松、伸展、松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