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野史和民间传说。 唐 陆龟蒙 《幽居赋》序:“不能粉饰大猷,且用玄黄稗説。” 宋 苏舜钦 《上范希文书》:“然史氏稗説,皆缀之以称述其事,而警厉偷浅。”《明史·公鼐传》:“恐因委巷之讹传,流为 湘山 之稗説。”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至 玄奘 入 竺 ,实非应詔,事具《唐书》(百九十一《方伎传》),又有专传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佛藏中,初无诸奇诡事,而后来稗説,颇涉灵怪。”
稗说(bài shu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本义
“稗”指稗草,一种形似稻谷的田间杂草,引申为琐碎、卑微、非正统之物;“说”即言论、学说。合称“稗说”最初指非主流的琐碎言论或价值较低的学说。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247页。详见纸质版释义。
引申义
在文献中渐指野史笔记、民间传闻或非官方的零散记载,与正统史书(如正史)相对,强调其内容驳杂、未经系统整理。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第42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稗说:指琐碎的、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论或记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40页。
《辞源》(修订本)
稗说:即“稗官小说”,泛指街谈巷议、轶闻琐记。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85页。
历史文献用例
来源: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中华书局,2012年整理本。
现代语义扩展
当代语境中,“稗说”可泛指非学术性的通俗叙述(如网络随笔、民间故事),但仍隐含“非权威性”的底色。
术语 | 性质 | 与“稗说”关联 |
---|---|---|
正史 | 官方修撰的权威史书 | 对立:稗说为其补充或反衬 |
野史 | 民间私撰的历史记录 | 相近:同属非官方,但更系统化 |
笔记小说 | 琐事杂录的文体 | 部分重合:内容形式类似 |
语言学研究表明,“稗说”的语义演变反映了传统文化对知识体系的层级划分:
“稗”的贬义色彩(如“稗贩”“稗政”)凸显古代对知识正统性的维护,而“稗说”的留存体现民间叙事的生命力。
来源: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89页。
稗说的核心含义是非正统、琐碎且未被主流认可的言论或记载,其文化价值在于为历史与社会提供多元视角的补充。
“稗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均有解释,综合搜索结果中的权威信息如下:
基本定义
“稗说”指野史和民间传说,属于非正史记载的杂谈、轶闻,通常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该词由“稗”(比喻微小或非正统)与“说”(言论、故事)组成,字面含义为“琐碎的言论”或“非官方的记载”。
词源与历史背景
在古代,“稗说”被视为文人消遣之物,而现代则成为文化研究和民俗学的重要资料。需注意其虽缺乏严谨考证,但能反映社会风貌和民间思想。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书·艺文志》或宋起凤的《稗说》原著。
白漫漫白鹊拔戟成一队伴种备悉陛级浡郁倡条差尉骋容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持久战愁布袋吹噏垂荫觕识大旱云霓道道地地打战战顶翎鼎彜顿然反水不收法源封狼居胥冯夷甘歠蛤仔故作高深韩熙载夜宴图怀情滑漏黄线繖黄骍佳夕集部界河近县蜡虫眊聩门郎年报奴戮派驻破家县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跫跫稽颡芟秋煞强如慎察笙篁石破天惊兽君调鬭同门异户推选武略相抵斜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