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宫媵的意思、宫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宫媵的解释

帝王的姬妾。 清 戴名世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宫媵相从患难者颇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宫媵

释义

“宫媵”指古代宫廷中随嫁的侍妾或陪嫁女子,属媵妾制度范畴。其中“宫”指帝王居所,“媵”(yìng)本义为陪嫁,后特指随正妻出嫁的妹妹或侄女等女性亲属,其身份介于妻与妾之间。

历史制度背景

周代贵族婚姻实行“媵妾制”,诸侯娶妻时,女方需以侄、妹陪嫁,形成“一娶九女”的礼制。宫媵作为陪嫁群体,需侍奉君主及正室夫人,部分可因生育晋升为侧室,但地位始终低于正妻。如《仪礼·士昏礼》载:“媵,送也,谓女从者也。”

文献例证

  1. 《左传·成公八年》:卫人来媵共姬,礼也。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
  2. 《史记·秦本纪》:缪公以宗女为太子妇,媵以秦女五人。
  3. 唐代律法:据《唐律疏议》,媵妾犯法可减刑一等,区别于正妻,反映其等级差异。

语义演变

汉代后,“媵”渐与“妾”混用,泛指侍妾。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辨析:“古者媵为妾之名,然实与后世俗称之妾不同。”强调早期媵女具宗法纽带,后泛化为普通姬妾。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宫媵”是一个历史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指帝王的姬妾,属于古代宫廷中对君主侍妾的称谓。该词由“宫”(指宫廷)和“媵”(原指陪嫁的女子,后引申为妾室)组合而成,强调其宫廷附属身份。

文献例证
清代戴名世在《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中记载:“宫媵相从患难者颇多”,描述南明时期部分宫妾追随君主共历危难的情景。

补充说明
“媵”本为周代贵族婚姻中的陪嫁制度,后泛称妾室。该词现代已罕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研究语境中。读音为gōng yìng(注音:ㄍㄨㄥ ㄧㄥˋ)。

别人正在浏览...

奔走之友边兵变戏法薄荷脑蚕娘陈宝箴乘奔程法俶辰雕当斗艳争辉哆暴娥陵氏笲菜俸给负金缚鸡之力高薪汞粉工稳挂号归流寒鉴号炮和僦后烈话路活页讲辨急脚信锦塍九崖枯笔葵藿倾阳厉响镂冰炊砾秘而不露明镜止水暮生牧渔南辕駍隐穷辱琼舟乳糜晕桑田碧海商标少裆无系十不当一食万羊水旦宿贵袒露梯陟通隐挽正缊畜县官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