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绖带的意思、绖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绖带的解释

古代丧服所用的麻布带子。《礼记·间传》:“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説,絰带。”《史记·孝文本纪》:“絰带无过三寸。”《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八年》:“陛下以至孝之性,哀毁过礼,伏闻所御三食不满半溢,昼夜不释絰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绖带(dié dài)是古代丧服制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特指用粗麻制成的丧带,分为首绖(头戴)和腰绖(腰系),用于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与服丧等级。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基本释义

  1. 材质与形制

    绖带以未经加工的粗麻(苴麻)编织而成,质地粗糙,象征悲痛无心修饰。《仪礼·丧服》载:“苴绖者,麻之有蕡者也”,表明其材料为带籽的麻茎,体现古丧礼“反本修古”的朴素思想。首绖形如圆环束于额头,腰绖则为带状缠于腰部。

  2. 丧礼功能

    作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的标志物,绖带的粗细与佩戴时长直接对应亲疏关系。例如《礼记·丧服小记》规定:“斩衰括发以麻”,即最重的丧服需以麻束发并配首绖,彰显“礼以饰情”的伦理秩序。

二、引申与象征

  1. 服丧的代称

    古代文献常以“绖带”借指居丧状态,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晋襄公墨衰绖”,描述国君在战争期间简化丧礼的行为,反映礼制与现实的冲突。

  2. 悲痛的具象化

    其粗陋材质被赋予情感象征,《礼记·问丧》释为“饰情之章蔽”,强调外在服饰对内在哀思的表达功能,形成“服以表哀”的文化心理。

三、文化背景

绖带源于周代丧礼制度,经汉代经学家系统化后载入《三礼》(《仪礼》《周礼》《礼记》),成为儒家“慎终追远”思想的物质载体。唐代《通典》与清代《仪礼正义》均对其形制有考据,体现古代礼学的延续性。


参考资料:

  1. 《仪礼·丧服》(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礼记·丧服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释本)
  3.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
  4. 丁鼎《中国古代丧服服叙制度源流考辨》(文史哲,2002)

    注:古籍原文建议查阅权威点校本,现代研究著作可通过国家图书馆数据库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绖带”是古代丧服中使用的麻制带子,主要用于表达哀悼。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

“绖带”指古代丧服中的麻布带子,分为两种形式:

2.材质与形制

3.文献记载

4.文化意义

绖带是古代“五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材质和佩戴方式区分亲疏关系,如直系亲属用粗麻,远亲用细麻。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丧服制度,可参考《仪礼》《周礼》等文献,或查阅网页中的典籍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

暴狠便线擘齧层穹村措大村话丹魃嫡配恶沱雰糅孤屿寒兔横拱晦澁晦浊皦心积弛解摈鸡酒旌大迥判祭诗具题开词苦乐不均揽撷丽辞卖底盟长弥漫目断魂销蟠道平调潜搆前辙敧倒情窦清静无为瓤子忍形戎麾瑞金入己僧俗山阙山妪声张势厉蛇影十冬腊月实名制衰葛俗姓通才硕学违避微芒文贩五臣悟心闲靖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