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所用心,无所忧虑。语出《庄子·天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 晋 刘伶 《酒德颂》:“奋髯踑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宋 林正大 《括沁园春》词:“但无思无虑,陶陶自得,任兀然而醉,恍然而醒。” 鲁迅 《呐喊·风波》:“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无思无虑
无思无虑(wú sī wú lǜ)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心境澄明、毫无牵挂,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精神状态。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三层:
“无”即“没有”,“思”指“思考”,“虑”指“忧虑”。字面意为不思考、不忧虑,强调摒弃杂念与焦虑,回归内心的纯粹与安宁。
出处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道家经典《庄子·天地》篇:
“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
此处描述“德人”(有德之人)超越是非评判,以自然无为的状态处世。
在道家思想中,“无思无虑”代表与道合一的境界:
如《庄子·刻意》所言:“不思虑,不豫谋”,主张摒弃人为算计,顺应万物本性。
通过消解思虑执着,达到《道德经》中“虚其心,实其腹”的澄明状态,脱离精神负累。
当代语境下,该词常用于形容两种状态:
指不为琐事困扰的洒脱心态,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形容全心投入某事而忘却外物,如《文心雕龙》所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的创作境界。
权威参考来源:
“无思无虑”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法,可参考《庄子》《周易》原文或权威词典。
奔牛秉鉴曹丕察颜观色成仇传谕串幛次车当合德薄才疏貂寺帝机动步夺门而出发坼芳声方慝風燭焚契市义浮丘公改移过七豪望贺善化缘护养建功立业坚彊井公荆国谨僟进辇就戮纠逖基业蜛蝫雷夏连收淩藉利涂利贞龙凤船蒙馆末年墓所难乎为继前所未有乔扦洽谈三突出傻角説夫死不开口苏卿俗姓填抚退听微邪纤粟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