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邪的意思、微邪的详细解释
微邪的解释
犹小恶。《管子·权修》:“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无伤国,不可得也。”
词语分解
- 微的解释 微 ē 小,细小:细微。轻微。微小。微型。微观。微雕。微积分。微电脑。微量元素。谨小慎微。微乎其微。 少;稍:稍微。微笑。微调(俹 )。 衰落;低下:卑微。微贱。 精深;精妙:微妙。精微。微言大义。
- 邪的解释 邪 é 不正当,不正派: * (?)。邪念。邪说。 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寒邪。风邪。 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中(恘 )邪。 妖异怪诞:邪魔。邪术。 古同“斜”。 正 邪 á 古同“玡”,琅玡
专业解析
"微邪"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生僻的词汇,主要见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和古典用法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 "微":本义指细小、隐匿、轻微。《说文解字》释为"隐行也",引申为精妙、卑下、衰落等义(详见《汉语大词典》"微"字条)。
- "邪":本义指不正、偏斜。《说文解字》释为"琅邪郡",后假借为"衺",表示不正当、邪恶、妖异等(详见《汉语大词典》"邪"字条)。
- "微邪"组合:直译为"细微的邪恶"或"不明显的偏斜/不正"。其具体内涵需结合古典语境理解。
二、古典语境中的主要含义
- 轻微的不正之风或小恶:
- 这是最常用的含义,指那些初露端倪、程度尚轻的邪恶念头、不良行为或社会风气。强调其初始性和隐蔽性,若不加以警惕和遏制,可能发展成大恶。
- 例证:古代治国理念常强调防微杜渐,如《后汉书·陈忠传》有"轻者微邪"之语,意指轻微的罪行或不正之风。儒家思想也重视对"微邪"(细微过错)的修养和克制(可参考《论语》中关于"慎独"、"克己"的论述)。
- 中医术语(引申义):
- 在中医理论中,"邪"指一切致病因素。"微邪"可指:
- 程度轻微的病邪:指侵入人体但尚未造成严重病症的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
- 作用微弱的邪气:指邪气本身力量不强,或人体正气尚足,邪正交争不剧烈。
- 例证:《黄帝内经》等经典虽未直接组合使用"微邪"一词,但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为理解邪气(包括微邪)的致病原理奠定了基础(详见《素问·评热病论》《素问·刺法论》)。
- 其他引申或特定语境义:
- 在更宽泛的语境中,也可指微小的差错、偏差或不合规范之处。
总结
"微邪"一词的核心在于"微"与"邪"的结合,强调的是一种初始的、不易察觉的、程度较轻的邪恶、不正或致病因素。其重要性常在于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在恶念或病邪初起时就加以重视和纠正,以免酿成大祸。该词在现代日常口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文献、哲学思想或中医理论的语境中。
主要参考来源:
- 字义解析: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说文解字》(许慎)对"微"、"邪"的训释。
- 轻微不正之风/小恶:释义及例证参考《后汉书·陈忠传》相关内容及儒家经典如《论语》中关于修身克己的论述。
- 中医术语:释义基于《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中关于"邪气"致病的基本理论。
网络扩展解释
“微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
基本定义
“微邪”指微小的恶行或不正之事()。该词由“微”(轻微、微小)和“邪”(邪恶、不正)组成,强调虽然行为或意图的危害性不大,但仍属于不良范畴。
-
经典出处与引申义
源自《管子·权修》的论述:“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
这一观点指出,小恶若不加以制止,会逐渐积累演变为大恶,最终危害国家治理。因此,“微邪”不仅指具体的小恶行为,更蕴含“防微杜渐”的警示意义。
-
应用场景
- 社会治理:强调从源头遏制不良现象,如法律对轻微违法行为的规范。
- 道德教化:用于个人修养层面,提醒勿以恶小而为之。
- 中医理论扩展:在部分文献中被引申为“轻微的致病因素”(),但此用法较少见。
-
相关词语与例句
- 近义词:小恶、小过。
- 反义词:大善、至正。
- 例句:“他虽只做了微邪之事,但仍需警醒。”()
“微邪”一词融合了哲学警示与实用训诫,其核心思想至今在伦理、法律等领域具有现实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典籍原文,可参考《管子·权修》或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八际赤骨肋池汤词説都竈二智方社烦气缝刺风雨凄凄罘思辅宰贵地贵僚鬼质骨象侯门似海花萼相辉豢池花盘兼就见天见晩静洁敬文金融市场进贤用能尽兴连理木连緜力不能及零落山丘六号刘项麦秆媚辞寐鱼暮云春树尼师坛偏吃贫静破帽破瑟晴河轻巧诠正鸲鹆眼如渴如饥桑眼散生日山塬社戏失婚霜毳双声缇盎统军托重顽宂韦昌辉豨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