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随意。 南唐 尉迟偓 《中朝故事》:“上又詔重修 安国寺 ,毕,亲降车輦,以设大斋。乃十二撞新鐘,捨钱一万贯,令诸大臣各取意击之。”
(2).采取其意。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一:“﹝ 徐寿辉 ﹞以 蕲水 为都城,取意于西方净土莲台,号为 莲台省 。”
“取意”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及用法:
犹随意
指行为或动作不刻意安排,带有随性而为的意味。例如:
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记载,皇帝令大臣在安国寺大斋时“各取意击之”,即按各自心意随意敲钟。
现代用法中,如“书评区有人断章取意地抨击”,表示随意截取片段进行曲解。
采取其意
指根据事物本质或象征意义进行选择或表达。例如:
吴晗在《朱元璋传》中提到徐寿辉以“莲台”为都城名,是取意于佛教中的“西方净土莲台”。
在艺术创作中,如形意拳“象形而取意”,即模仿动物动作并提炼其核心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中朝故事》《朱元璋传》等文献,或查阅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释义来源。
取意是一个汉语词语,表示采取、获取意义或含义的行为。
取意的部首是取字的“取”,读音qǔ;笔画数为8画。
取意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这个词由“取”和“意”组成。在古代书法中,取字的形状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其读音和意义基本相同。
繁体字“取”写作「取」,它的形状比简体字稍微复杂一些,但发音和意义相同。
在古代,取字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但基本保持了其现代的形状。比如,在篆书中,取字的形态会更加方正和简单。
1. 老师要求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出深层的取意。
2. 他的画作总是充满着艺术的取意。
取意的组词有:取义、取象、取舍、取胜等。
取意的近义词有:寻得、寻取、获取。反义词可以是遗失、失去。
<文章结束>【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