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尺书的意思、尺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尺书的解释

(1).指书籍。古代简牍的长度有一定规定,官书等长二尺四寸,书非经律者,短于官书,称为短书。 汉 王充 《论衡·书解》:“ 秦 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文选·应璩<百一诗>》:“文章不经国,筐篋无尺书。” 李善 注引 刘向 《新序》:“府库之藏金玉,筐篚之橐简书。”

(2).指书信。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越王 悦兮忘罪除, 吴王 欢兮飞尺书。” 唐 刘沧 《留别崔澣秀才昆仲》诗:“对酒不能伤此别,尺书凭雁往来通。” 清 顾炎武 《寄李生云霑时寓曲周僧舍课子衍生》诗:“岁晚 漳河 朔雪霏,僕夫持得尺书归。” ********* 《将之日本别海棠》诗之二:“半偈偶题 苏玉局 ,尺书烦寄 谢公墩 。”

(3).指诏书。《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僧令法师墓志铭>》:“见重 高帝 ,尺书屡发。”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林子山诗》:“轻薄子犹诵其出山诗云:‘尺书中夜至,清晓即扬鞭。’” 明 宋濂 《渊颖先生传》:“此小丑耳,何必上勤王师,使某持尺书諭之足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尺书"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个义项:

  1. 古代书信的别称

    指古代用竹简或木牍书写的信函。因简牍长度常为一尺左右得名,如《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即指书信。《汉语大词典》收录此义项为"书信的代称",体现古代文书载体的形制特征。

  2. 简册文献的统称

    汉代以前特指简册形式的典籍,《说文解字》注"书,箸也",段玉裁释为"载籍谓之书"。《辞源》记载"尺书"可泛指短篇文献,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谨再拜"即用简牍写作。

  3. 书法术语

    在书法领域特指小楷书体,源自《宣和书谱》"钟繇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明代赵宧光《寒山帚谈》称"小楷宜清而腴,谓尺书者,贵在精微",《中国书法术语辞典》将其列为小楷别称。

该词自汉代沿用至今,词义演变反映中国书写载体从简牍到纸张的发展历程。《古代汉语词典》特别指出,唐代后随着纸张普及,"尺书"逐渐转为书信雅称,如杜甫诗句"家书抵万金"即其延伸。

网络扩展解释

“尺书”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指书籍(非官方文献)

古代简牍的长度有严格规定,官方文书(如经书、律法)通常长二尺四寸,而其他书籍因短于官书,被称为“短书”或“尺书”。例如:


二、指书信

“尺书”常作为书信的代称,尤其在诗词中广泛应用:


三、指诏书(较少见)

少数文献中“尺书”特指帝王诏书,但此用法相对罕见:


“尺书”一词需结合语境理解,最常见含义为“书信”,其次是泛指非官方书籍,诏书义项则多出现于特定历史文献中。相关例句可参考中的造句示例。

别人正在浏览...

百世不易摆香堂惨忉肠痈铛鬲呈现纯文学出昼档案大同书调直第一信号系统董逃歌蹲风眼独然发白根性公演苟免含和黑白片儿虹女怀愁恍恍忽忽黄蕤煌灼涣靡回风活页纸虎卫见时知几镜心技士刻字宽舒髺头郎门蓝尹连鴈裂絶丽玉满天星斗南维婆罗门咒破声清靖鹊报热芭三资企业山游勝子说黄道黑台笠頽形煟兴寤怀遐标乡程显讼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