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示代词。犹那,那个。可指人、地或事。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兀那弹琵琶的是那位娘娘?”《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孩儿然后去兀那坟前,也拜几拜。”《水浒传》第十四回:“兀那都头不要走!”
“兀那”是古代汉语中的指示代词,主要用于元明时期的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词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用于指代特定的人、事物或地点。例如:
词源构成
语境特征
多用于对话中,带有突兀或强调语气,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例如《清平山堂话本》中:“孩儿去兀那坟前,也拜几拜。”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仅见于历史文本或仿古创作中。
部分资料(如)提到“兀那”形容“独立、孤立”,但这一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误读。综合权威来源,其核心功能仍为指示代词。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语料,可参考《汉宫秋》《水浒传》等元明文学作品。
《兀那》是一个汉字词,本义为大、广的意思。通常用来形容山势、山脉等巍峨高大的景物。
《兀那》的部首是八,总笔画数为11画。
《兀那》的字形可以追溯至古代汉字,是由两个合并的部首八组成的。在繁体字中,它的字形为「亹」。
在古代汉字中,兀那的写法稍有不同,它由两个合并的八字形成,字形十分古朴,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1. 那座山兀那高耸入云,仿佛直插天际。
2. 他的身影在兀那的山峰下渐行渐远。
兀那使用时通常是单独使用,比较少见于其他词语的构成。
近义词:高大、巍峨、壮观、雄伟。
反义词:矮小、低矮、矮小、微不足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