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兀那的意思、兀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兀那的解釋

指示代詞。猶那,那個。可指人、地或事。 元 馬緻遠 《漢宮秋》第一折:“兀那彈琵琶的是那位娘娘?”《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孩兒然後去兀那墳前,也拜幾拜。”《水浒傳》第十四回:“兀那都頭不要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兀那”是古代漢語中具有指示功能的代詞,常見于元明時期的戲曲、小說等白話文學作品。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由前綴“兀”與指示代詞“那”組合而成,主要用于強調後續的人或事物,并帶有對話場景中的指向性。

從構詞特征看,“兀”作為發語詞無實義,起加強語氣的作用,例如《水浒傳》第十六回中“兀那漢子,你這箫要賣幾錢”中的用法,通過“兀那”凸顯說話者對特定對象的指認。在語境功能層面,該詞既可表達遠指含義(相當于現代漢語“那個”),也可用于呼告語句,如元雜劇《窦娥冤》中“兀那婆子靠後”的呵斥語氣。

語義演變方面,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兀那”的強調功能源于宋元時期北方口語中詞綴“兀”的泛用現象,這種組合式指代結構在明清白話文獻中逐漸被“那”“那邊”等簡化形式取代。現代方言調查顯示,晉語區部分地域仍保留着“兀那”的口語使用痕迹。

網絡擴展解釋

“兀那”是古代漢語中的指示代詞,主要用于元明時期的戲曲、小說等文學作品,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詞義
    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那”“那個”,用于指代特定的人、事物或地點。例如:

    • 元曲《漢宮秋》:“兀那彈琵琶的是那位娘娘?”(指向人)
    • 《水浒傳》:“兀那都頭不要走!”(指向人)
  2. 詞源構成

    • “兀”為發語詞,無實際意義,主要起強調作用;
    • “那”為指示代詞,表遠指。

二、使用特點

  1. 語境特征
    多用于對話中,帶有突兀或強調語氣,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例如《清平山堂話本》中:“孩兒去兀那墳前,也拜幾拜。”

  2.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僅見于曆史文本或仿古創作中。

三、注意事項

部分資料(如)提到“兀那”形容“獨立、孤立”,但這一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讀。綜合權威來源,其核心功能仍為指示代詞。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語料,可參考《漢宮秋》《水浒傳》等元明文學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百結衣北馬庇借不咱察選大年初一地侯多肉植物獨樹一幟惡歆歆法益風翎風師風移俗變酚醛塑料該敏膏味公産公私交困古華滾牌毫铦戶屏虎頭蛇尾見地堅重吉福計功受爵救難解危君體卡房樂員梁颍砻砻廟攻摸盲盲内國逆流而上抛出片羽吉光皤蒿清舉情語群架群龍無首镕鈞阮家會上進師戴絲牦私伢騰龍潼激鍮石讬處偎妻靠婦問遺羨門先系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