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示代詞。猶那,那個。可指人、地或事。 元 馬緻遠 《漢宮秋》第一折:“兀那彈琵琶的是那位娘娘?”《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孩兒然後去兀那墳前,也拜幾拜。”《水浒傳》第十四回:“兀那都頭不要走!”
“兀那”是古代漢語中的指示代詞,主要用于元明時期的戲曲、小說等文學作品,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
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那”“那個”,用于指代特定的人、事物或地點。例如:
詞源構成
語境特征
多用于對話中,帶有突兀或強調語氣,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例如《清平山堂話本》中:“孩兒去兀那墳前,也拜幾拜。”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僅見于曆史文本或仿古創作中。
部分資料(如)提到“兀那”形容“獨立、孤立”,但這一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讀。綜合權威來源,其核心功能仍為指示代詞。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語料,可參考《漢宮秋》《水浒傳》等元明文學作品。
《兀那》是一個漢字詞,本義為大、廣的意思。通常用來形容山勢、山脈等巍峨高大的景物。
《兀那》的部首是八,總筆畫數為11畫。
《兀那》的字形可以追溯至古代漢字,是由兩個合并的部首八組成的。在繁體字中,它的字形為「亹」。
在古代漢字中,兀那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由兩個合并的八字形成,字形十分古樸,具有一種獨特的美感。
1. 那座山兀那高聳入雲,仿佛直插天際。
2. 他的身影在兀那的山峰下漸行漸遠。
兀那使用時通常是單獨使用,比較少見于其他詞語的構成。
近義詞:高大、巍峨、壯觀、雄偉。
反義詞:矮小、低矮、矮小、微不足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