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刑。《汉书·霍光传》:“五辟之属,莫大不孝。” 颜师古 注:“五辟即五刑也。”《陈书·后主纪》:“元元黔庶,终罹五辟。”
(2).五君。《文选·班固<幽通赋>》:“巽羽化于 宣 宫兮,弥五辟而成灾。” 李善 注:“五辟,谓 王后 , 元帝 也, 成帝 也, 哀帝 也, 平帝 也。”
(3).五次征召。 汉 蔡邕 《陈仲弓碑文》:“﹝ 陈寔 ﹞四为郡功曹,五辟 豫州 。” 唐 黄滔 《祭崔补阙》:“五辟三顾,悬榻开樽,不辞小国之权,益切高堂之养。”
“五辟”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指中国古代五种基本刑罚,不同时期内容有所演变:
特指西汉时期的五位君主及王后: 包括王后(孝平皇后)、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见于班固《幽通赋》的注释。
指历史人物被多次征召入仕的记载,如:
部分文献(如、3)将“五辟”解释为五种禁忌(辟邪、辟穀、辟疾、辟哭、辟腥),但此用法在其他权威典籍中较少见,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引申含义,需谨慎考辨。
“五辟”的含义需根据上下文具体分析,其核心仍以“五刑”为主流解释,其他用法多属引申或特指。
《五辟》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避免、躲避。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辛」和「辟」。
「辛」是表示辛苦的部首,它的位置是在字的左边;「辟」是表示避开的部首,它的位置是在字的右边。《五辟》一词总共有十五个笔画。
《五辟》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诗经》中的《小雅·五子之歌》:“两疏而后反,五辟而后同”,意思是指避开危险之后再归于正常,由此衍生出了「五辟」这个词语。
从繁体字的角度来看,《五辟》的繁体写法为「五闢」,部分汉字书籍和繁体字区域仍然在使用这种写法。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辟」这个字在古代常被写成「辟」、「闢」等形式,而「辛」字的写法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1. 小明不想参加运动会,他总是会找借口去五辟。
2. 受到威胁后,公司采取了紧急措施,五辟了潜在的危险。
1. 避辟:避开并躲开。
2. 逃避:逃离或回避某种困境或问题。
3. 规避:有意地避开或躲避某种情况或行为。
1. 避免:采取措施或行动以防止某种不好的情况发生。
2. 回避:有意地避免或逃避某种不愉快的情景。
迎接:主动去面对,接受或亲自参与某种情况或行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