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连缀同类事物,进行排比归纳。《礼记·学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郑玄 注:“以事相况而为之。丑,犹比也。” 清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十:“则知三代语言, 汉 人犹难遍识,愿学者‘比物丑类’以求之。”
“比物丑类”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连缀同类事物,进行排比归纳。出自《礼记·学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郑玄注:“以事相况而为之。丑,犹比也。”
二、核心要点
词义解析
使用场景
多用于学术或论述中,表示对事物进行系统性整理和逻辑分析,如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中提到“愿学者‘比物丑类’以求之”。
近义词与结构
三、注意事项
部分现代解释(如)提到“形容事物在同类中更丑陋”,属于对“丑”字的误读。该成语本义与“丑陋”无关,需结合古籍原意理解。
《比物丑类》是一个中文短语,意思是以丑陋、难看的东西作为类比或参照。该短语常用于形容某物的样貌、形象或品质等不佳,常用于贬义语境。
《比物丑类》的拆分部首是比、物、丑、类。其中,“比”字的部首是“比”,笔画是3画;“物”字的部首是“牛”,笔画是8画;“丑”字的部首是“一”,笔画是6画;“类”字的部首是“米”,笔画是9画。
《比物丑类》这个短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原文是“比物丑类,句滑辞”。意指对于丑陋的事物和品质,可以用它来做比较和类推。后来,这个短语逐渐在汉语中广泛使用。
《比物丑类》的繁体字是「比物醜類」。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比物丑类》在古代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基本的意思和用法保持一致。
1. 这座建筑外观奇特,简直是《比物丑类》中的典范。
2. 这种衣服质量很差,穿上简直是《比物丑类》。
3. 他的行为举止怪异,可以说是《比物丑类》。
1. 比较
2. 物品
3. 丑陋
4. 类似
5. 丑化
1. 相形见绌
2. 比比皆是
3. 类似物
4. 难看
5. 不美观
1. 高大上
2. 美好
3. 优美
4. 品质良好
5. 好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