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听冰的意思、听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听冰的解释

传说狐性好疑,故渡冰辄听,冰下无水乃过。典出《水经注·河水一》引 晋 郭缘生 《述征记》:“ 盟津 、 河津 恒浊,方 江 为狭,比 淮 济 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后遂以“听冰”谓多虑或处事慎重。 唐 温庭筠 《开成五年秋抱疾郊野自伤书怀一百韵》:“激扬衔箭虎,疑惧听冰狐。” 前蜀 韦庄 《雨霁晚眺》诗:“卧草跧如兔,听冰怯似狐。” 宋 欧阳修 《猛虎》诗:“穷冬听冰渡,思虑岂不长。”《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狐听冰,鹊营巢,岂不是智。”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听冰”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具体解释如下:

一、本义与典故来源

该词源于晋代郭缘生《述征记》中的记载:狐狸在冬季渡冰河时,会伏冰倾听水流声,以此判断冰层是否足够厚实。这一行为被比喻为“多疑”或“处事谨慎”。如《水经注》引述:“寒则冰厚数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

二、引申含义

  1. 谨慎判断
    成语用法中,“听冰”被引申为通过细致观察和判断事物的本质,如提到“凭借敏锐的观察力辨别真相”。

  2. 文学象征
    唐代诗人温庭筠在《开成五年秋抱疾郊野自伤书怀一百韵》中写道“疑惧听冰狐”,以狐狸听冰的形象表达疑虑与谨慎(、)。

三、现代应用

在姓名学中,“听”字寓意谋略与智慧,“冰”象征纯洁,组合后暗示性格中的机敏与审慎,但也可能因水火属性相克带来矛盾。

四、总结

“听冰”既保留了动物本能的原始意象,又在文化演变中发展为对人性特质(如谨慎、多虑)的隐喻。其多重含义使其在古代文献和现代语言中均有独特表现。

网络扩展解释二

听冰的意思

听冰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来形容冰的音响。它描述了听到冰的碎裂、崩溃或融化等声音的感觉。

拆分部首和笔画

听冰这个词的部首是“耳”和“冫”,其中“耳”作为边旁,表示与听觉相关;“冫”是“冰”的冰字底部构件。

拼写“听冰”需要3个笔画,分别为“口”、“卜”和“冫”,按照这个顺序依次书写。

来源

听冰一词出自唐代杜牧的诗句:“日光冰薄正相和,时听冰声井底泉。”这句诗描写了冰的特点和声音。听冰这个词便从这里流传下来。

繁体

听冰在繁体中的写法为“聽冰”。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听冰这个词的写法和现代差异较大。它的古汉字写法为“聽氷”,这里的“氷”是古代对冰的写法。

例句

1. 我静静地坐在河边,听冰的声音。

2. 冬天,散步时你是否曾听到过冰的声音?

3. 每当听到冰的碎裂声,我都感到一种特别的快乐。

组词

听冰可以组成其他词语,如听雪、听水,含有类似意思的词汇。

近义词

听冰的近义词有听雪、聆听冰声。

反义词

听冰的反义词没有一个确切的对应词汇,因为它主要是指冰的声音。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