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乌浒的意思、乌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乌浒的解释

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名。亦指其居住地区。《后汉书·南蛮传·乌浒》:“其西有噉人国……今 乌滸 人是也。” 李贤 注引 万震 《南州异物志》:“ 乌滸 ……在 广州 之南, 交州 之北。” 唐 刘言史 《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诗:“旅恨生 乌滸 ,郷心繫 洛桥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乌浒"(wū hǔ)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汉语词汇,主要涉及历史地理和民族称谓。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历史文献,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中国古代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及其活动区域,后演变为对特定河流与地名的称呼。

二、分项释义与来源

  1. 古代南方部族名

    秦汉时期分布于岭南(今两广及越南北部)的百越族群分支,以骁勇著称。《后汉书·南蛮传》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其西有乌浒人。"

    来源:班固《汉书·地理志》、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2. 古水名

    指今广西境内的郁江中游河段(横州至桂平段),属西江水系。《水经注·温水》称:"郁水东运乌浒人南。"

    来源:郦道元《水经注》、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链接示例)

  3. 古地名

    唐代设"乌浒"羁縻州,治所约在今广西横州市一带,属邕州都督府管辖。

    来源:《新唐书·地理志》、杜佑《通典·州郡典》。

三、文化关联补充

乌浒人曾保留特殊习俗(如凿齿、鼻饮),汉文史籍视其为"南蛮"文化代表。其名称可能源于古越语对"水泽"或"聚居地"的称谓,具体语源存疑 。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乌浒”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区

  1. 词源与历史记载
    乌浒是汉至魏晋时期活跃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名称,属百越族群分支,可能与西瓯、骆越有渊源关系。《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其活动范围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今广西左江流域至广东部分地区),东汉郁林太守谷永曾招降十余万乌浒人。

  2. 文化与习俗
    乌浒人从事农耕,有猎首、鼻饮、击铜鼓等独特习俗,部分采用巢居方式。唐代文献中仍见相关描述,如刘言史诗句“旅恨生乌滸,郷心繫洛桥”。

  3. 民族关联
    乌浒被认为是壮、黎等南方少数民族的先民之一,隋唐后逐渐与其他族群融合,演变为“俚僚”“乌武僚”等称谓。


二、其他可能的引申含义

部分词典(如、2)提到“乌浒”可拆解为“乌(黑色)+浒(昏暗)”,形容天色或环境昏暗。但此解释缺乏权威历史文献佐证,可能与少数民族本义存在混淆,需谨慎采用。


建议优先参考高权威性来源(如《后汉书》、知网)的民族历史解释。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南州异物志》《异物志》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坂田宝典褊塉不拘一格采气刬除成色尘灰吹影镂尘唇吻大亚湾核电站胴体读后感儿皇贰纪放大器分彊感突格的狗蹦子鬼仙裹脚条子国权含垢纳污黑郁郁江南弄谨洁爵里刺君子不器客窆孔嘉拉拉姑廊食朗夜连污领结龙虎气马刺敏晤迷殢目若悬珠挠怀排门粉壁批捣魄兆遣用轻财敬士软怯如原以偿鳝脯市落石竈束发冠送语颓压万叶贤伯饷运贤女孝弟力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