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名。亦指其居住地区。《后汉书·南蛮传·乌浒》:“其西有噉人国……今 乌滸 人是也。” 李贤 注引 万震 《南州异物志》:“ 乌滸 ……在 广州 之南, 交州 之北。” 唐 刘言史 《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诗:“旅恨生 乌滸 ,郷心繫 洛桥 。”
“乌浒”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词源与历史记载
乌浒是汉至魏晋时期活跃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名称,属百越族群分支,可能与西瓯、骆越有渊源关系。《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其活动范围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今广西左江流域至广东部分地区),东汉郁林太守谷永曾招降十余万乌浒人。
文化与习俗
乌浒人从事农耕,有猎首、鼻饮、击铜鼓等独特习俗,部分采用巢居方式。唐代文献中仍见相关描述,如刘言史诗句“旅恨生乌滸,郷心繫洛桥”。
民族关联
乌浒被认为是壮、黎等南方少数民族的先民之一,隋唐后逐渐与其他族群融合,演变为“俚僚”“乌武僚”等称谓。
部分词典(如、2)提到“乌浒”可拆解为“乌(黑色)+浒(昏暗)”,形容天色或环境昏暗。但此解释缺乏权威历史文献佐证,可能与少数民族本义存在混淆,需谨慎采用。
建议优先参考高权威性来源(如《后汉书》、知网)的民族历史解释。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南州异物志》《异物志》等古籍原文。
乌浒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来指代古代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盱眙县境内。乌浒又是现代汉字中的一个字,它与古代地名有所区别,主要用作乌鱼乌江这类词语的音译。
乌浒的拆分部首是乙和水,乌浒的总笔画数是九画。
乌浒这个词来自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最早出现于《史记·盱江传》。当时乌浒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塞,被认为是楚国与吴国的交界处,因其地势雄险而备受称赞。
乌滸
在古代汉字书法中,乌浒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古代常采用笔画连写,字形也较为繁复。具体写法如下:
乌:
浒:
乌浒地势险要,是战国时期楚国与吴国争夺的重要边界。
1.乌鱼:指黑色的鱼类。
2.乌江:指流经贵州省的一条河流。
近义词是指与乌浒意思相近的词语,几乎没有非常精确的近义词,但可以使用一些相关词语来替代,如:陆地 fortress(堡垒)。
由于乌浒是地名或音译词,所以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