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老年人。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耆年闕市井之游,稚齿丰车马之好。” 唐 聂夷中 《短歌》:“耆年无一善,何殊食乳儿。” 宋 陆游 《北望》诗:“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
(2).指高年。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归愚 先生虽耆年重望,意不属也。”
“耆年”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í nián,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指代老年人
字面由“耆”(年老)和“年”(时间)组成,泛指年事已高的人。如《文选·王融》提到“耆年阙市井之游”,意为老年人不再参与市井活动。
强调高寿与德望
不仅指年龄大,还隐含对老年人精神矍铄、才智非凡的赞美。例如《襄阳古代文学史》中提到“耆旧”指年高望重的社会名流。
古代文献中的运用
具体释义分层
现代汉语中,“耆年”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语境,侧重表达对长者的尊重,例如“耆年硕德”形容德高望重的老人。
若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证或方言用法,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
《耆年》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代表着上了年纪的人,特指年龄较大的长者。
《耆年》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耒部(耒字旁),右边是二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0画。
《耆年》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耆"意为年纪大的人,"年"意为年龄。
《耆年》的繁体字为「耆年」。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耆的形态可能稍有变化,但总体上与现代写法相似。年的形态在古代有时会加一点或其他变化,但基本结构保持一致。
1. 他已经70岁了,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耆年。
2. 每逢重阳节,我们都会拜访老人,向耆年们致以敬意。
耆老、年长、年迈等。
老年人、长者、老人等。
青年、少年、年轻人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