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掌管整治道路稽查姦盗,或迎送宾客的官员。《诗·曹风·候人》:“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周礼·夏官·司马》:“候人各掌其方之道治与其禁令。” 郑玄 注:“道治,治道也……禁令,备姦寇也。”《左传·宣公十二年》:“今 郑 不率,寡君使羣臣问诸 郑 ,岂敢辱候人?”《国语·周语中》:“敌国宾至……行理以节逆之,候人为导。” 韦昭 注:“道宾至於朝,出送之於境也。”
(2).斥候。军中侦伺敌情者。《管子·侈靡》:“候人不可重也。” 郭沫若 等集校:“重,亦‘动’字,古金文以童、重为‘动’。‘候人不可动’者言斥候之人不可擅离其岗位。” 唐 张九龄 《敕北庭经略使盖嘉运书》:“近勅彼军与 天山 计会,当审观事势,远著候人。”《金史·太祖纪》:“ 辽懿州 节度使 刘宏 以户三千并 辽 候人来降。”
“候人”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有所延伸,主要包含以下两类解释:
职责范围
指古代掌管整治道路、稽查奸盗及迎送宾客的低级官吏。这一含义最早见于《诗经·曹风·候人》:“彼候人兮,何戈与祋”,描述其手持武器(戈与祋)在道路值守的形象。
《周礼·夏官·司马》进一步明确其职能:“候人各掌其方之道治与其禁令”,郑玄注“道治”为维护道路秩序,“禁令”为防备奸寇。
社会地位
属于基层官职,常被用于文学对比。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到诸侯国交往时“候人为导”,《国语》亦记载其负责引导外宾。而《诗经·候人》中“三百赤芾”的描写,则通过对比候人的辛劳与贵族享乐,暗含讽刺。
在部分文献中,“候人”亦指军中斥候,即侦察敌情的士兵。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例句或诗歌赏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重编国语辞典》等工具书,或查阅《诗经》《周礼》相关注释。
“候人”是指等待别人的到来。这个词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某个地方等待另一个人的到来,可以是约定好的见面时间、等待朋友或等待重要的事情发生等。
根据《康熙字典》,“候人”的拆分部首为人,共有10个笔画。
“候人”一词的来源较为简单,是由“候”和“人”两个汉字组合而成。
在繁体字中,“候人”仍然写作“候人”,保留了简体字的形式。
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古时候写作“侯人”,其中“侯”是指等待,而“人”则表示人类。随着历史的演变,“侯”逐渐改写为“候”,但其含义并未发生变化。
1. 我到车站早早地候人,结果等了半个小时还没见到他的身影。
2. 他等在门口候人,一直等到天黑。
3. 如果你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就给我电话,我会在家里候人。
等候、候车、候机、候选、候审
等待、守候、期待
迎接、告别
板眼悲嘶擘指不聊层峰朝常钞录出妇出迎玼颣玚琫叨践稻畦帔跌跌绊绊媠服多年发愤自雄法鼓赋形剂阁殿黑甜一觉涸溜合拢汇注胡疑建安体教职员工价值规律击断具备浚渫凌朁历始柳阴仔离文眉睫盘膝丕运强梁浅瞀悄悒亲长轻就青林黑塞情契请托清戏企业经营权塙解濡没飒戾声喏圣像誓泉之讥水鸥檀公策猥士衔悲小大姐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