阨塞的意思、阨塞的详细解释
阨塞的解释
险要之地;险阻要塞。 汉 贾谊 《过秦论下》:“ 秦 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宋 苏轼 《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当时大臣以谓:‘…… 汉 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阨塞,皆不宜在诸侯王家,不可予。’”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十二:“立当阨塞若关隘,视入衍沃同川原。”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变法不知本源之害》:“图学不兴,阨塞不知,能制胜乎?”
词语分解
- 阨的解释 阨 è 同“厄”②③。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塞的解释 塞 ā 堵,填满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规。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塞。塞子。 塞 à 边界上险要地方:要塞。关塞。塞外。边塞。塞翁失马。 塞 è 义同(一)①,用于若干书面语词:闭塞。阻塞。搪塞。
专业解析
阨塞(读音:è sài)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地理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关隘或要塞。该词由“阨”与“塞”两个语素复合而成,各自承载了关键语义:
-
“阨”:
- 本义指狭窄、险要之地。《说文解字》释“阨”为“塞也”,段玉裁注:“塞者,隔也,险要之处所以隔阂不通也。”引申为险阻、阻塞之意。
- 在“阨塞”一词中,“阨”强调地形的险峻、狭窄、难以通行的特性。
-
“塞”:
- 本义指边界上可据险防守的要地。《说文解字》释“塞”为“隔也”,指边界险要之处。
- 引申为关塞、要塞、堡垒,特指那些在军事上具有重要防御价值的关口或据点。
- 在“阨塞”一词中,“塞”侧重于指具体的、用于防御的关隘或据点。
综合释义:
“阨塞”即指地形险峻、位置关键,能够有效阻挡敌人进攻或控制交通要道的军事据点或关隘。它强调该地点兼具“险要”(阨)和“防御功能”(塞)的双重属性,是古代军事地理中的重要概念。
引用与参考依据:
- 《汉语大词典》:对“阨塞”的释义明确指向“险要的关塞”。该词典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汉语语文词典之一,其释义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可靠性。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古代典籍应用实例:
- 《史记·萧相国世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此例中,“阨塞”指秦朝留下的记载天下险要关塞的地理图籍,是刘邦了解战略要地的重要依据。来源:[汉]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点校本.
-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三十四年,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始皇置酒咸阳宫…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这段虽未直接出现“阨塞”,但蒙恬所筑的亭障、长城等正是控制“阨塞”的体现。来源:[汉]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点校本.
“阨塞”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地理术语,指代那些凭借险要地形建立起来的、对防御或控制区域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关隘或要塞。其权威释义可见于《汉语大词典》,其历史应用则广泛见于《史记》等古代重要文献中,常与国家的边防、战略情报和军事部署密切相关。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描述历史或特定语境下的险要之地。
网络扩展解释
“阨塞”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需从字形和字义分解理解:
1. 单字解析
- 阨(è):同“厄”,本义指险要之地(如《史记》中“据其阨塞”),引申为困苦、灾难。
- 塞(sài):指边界险要处(如“边塞”),或读sè/sāi时表“阻塞”。
2. 组合含义
“阨塞”多指地形险阻的关隘,常用于描述军事要冲或交通咽喉,例如:“守阨塞以防敌袭”。古文献中也可能引申为困境或阻碍,如“命运阨塞”。
3. 使用注意
该词现代已罕用,多见于古文或特定语境。若在文本中遇到,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地形险要还是抽象困境,并核查古籍注释或专业辞书(如《汉语大词典》)确认。
别人正在浏览...
搬脣递舌报春兵棋城垒出牓吹捧触忌电视广播堆焊督检恩爱夫妻儿拜枫落吴江風鷁佛佛符厌鬼头蛤蟆眼古今谭概合独涸流合数灰熛悔改秽湿火钵椒潭警头金光祭衣爵罗钜海靠班阔人家练禫隆重开幕碖碅螺丝母密学黏土齧棃牛心炙盘足平荡前人倾宫青鞋亲子秋波散黛闪失沙咤舍本逐末始初适顺台庭汤茗通敏下拜相间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