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字形交叉贯穿。《周礼·秋官·壶涿氏》:“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沉之。” 贾公彦 疏:“以象牙从橭贯之为十字,沉之水中。”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十字》:“ 白乐天 诗:‘十字津头一字行。’十字,即古人所云午贯也。” 钱基博 《无锡光复志》:“ 无锡 非用武地,然陆路四闢……川河午贯。”
“午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文献资料解释如下:
《周礼》中的仪式记载
据《周礼·秋官·壶涿氏》记载,古人用“牡橭”(一种树木)和象牙以十字交叉的方式贯穿后沉入水中,以驱除水神。贾公彦注释中明确提到“以象牙从橭贯之为十字”,印证了“午贯”的十字形特征。
文学与地理描述
清代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引用白居易诗句“十字津头一字行”,并指出“十字即古人所云午贯也”,可见该词用于描述交叉的津渡或道路。钱基博的《无锡光复志》中则以“川河午贯”形容无锡水陆交通的十字交错格局。
“午贯”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词汇,核心指十字交叉的贯穿方式,兼具实用与文学描述功能。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周礼》《十驾斋养新录》等文献。
《午贯》(wǔ guàn)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太阳中午时高度达到最大的状态。
《午贯》的拆分部首是「十」,总共有「十」个笔画。
《午贯》的意义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文学。古人观察太阳运动时发现,在中午时分太阳高度最高,形成了「午贯」的说法。
《午贯》的繁体字形为「午貫」。
在古代,「午贯」的汉字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和现代一致。
1. 那一天,太阳的高度达到了午贯的位置。
2. 我站在户外,感受着午贯时的热烈。
1. 午时:指中午时分。
2. 贯日:指太阳连续升起和落下的过程。
中天、正午、全午
半夜、黄昏、日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