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处士的意思、五处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处士的解释

指 汉 末 徐穉 、 姜肱 、 袁闳 、 韦著 、 李昙 五隐士。《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二年》:“尚书令 陈蕃 上疏荐五处士, 豫章 徐穉 、 彭城 姜肱 、 汝南 袁閎 、 京兆 韦著 、 潁川 李曇 帝悉以安车、玄纁备礼徵之,皆不至。” 宋 王禹偁 《乞赐终南山人种放孝赠表》:“臣等闻 陈蕃 之荐五处士,名动邦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处士”是汉语中用于指代五位隐逸高士的特定称谓,常见于历史文献与文学创作。该词由“五”与“处士”组合而成:“五”表数量,“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之人,语出《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具体含义如下:

  1. 核心定义

    “五处士”多用于描述特定历史时期或文化背景下五位具有共同隐逸精神的人物群体。例如,宋代文人林景熙在《霁山先生文集》中曾以“五处士”代称五位拒仕元朝的南宋遗民。此类用法强调群体性隐逸行为,体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道德观。

  2. 文化内涵

    该词承载三重价值维度:

    • 政治态度:象征对乱世或异族统治的不合作立场
    • 道德标尺:如《后汉书·逸民列传》所述“处士纯盗虚声”的批判性视角
    • 文学意象:常见于诗词歌赋,如元代王冕《竹斋集》以“五处士”隐喻气节坚守。
  3. 考据辨析

    需注意具体语境差异:

    • 汉代文献《高士传》记载的“五处士”指向河内老叟等具体人物
    • 明清地方志中则多用于泛称某地五位知名隐者
    • 现代《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时特别注明“多属虚指,非确数”。

此概念在汉语词义演变中呈现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轨迹,成为中华文化中隐逸精神的重要符号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五处士”指东汉末年五位以德行著称却隐居不仕的士人,具体解释如下:

一、具体成员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五处士包括:

  1. 徐穉(豫章人,今江西南昌)
  2. 姜肱(彭城人,今江苏徐州)
  3. 袁闳(汝南人,今河南驻马店)
  4. 韦著(京兆人,今陕西西安)
  5. 李昙(潁川人,今河南禹州)

二、历史背景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尚书令陈蕃曾上疏推荐这五人,朝廷以“安车、玄纁”(高规格礼遇)征召,但五人皆拒绝出仕,坚守隐逸之志。

三、词义解析

四、文化影响 宋代文人如王禹偁、宋祁等常在诗文中引用此典故,借以表达对高洁品格的推崇,例如宋祁诗句“汉囊一需头,并荐五处士”。

拓展说明:东汉后期政治腐败,许多士人选择隐居以保持气节,这种“处士”现象成为后世赞颂的对象,与魏晋隐逸文化有承袭关系。

别人正在浏览...

阿嗜把臂避军三舍並行不悖避言帛拜财费长拳崇班慈善撮鸟单乏道傍筑室大一统顶门杈鼎器放冻法无二门蜂附云集風神航苇换茬讲咨建统解神警报静贞经总制钱尽力刻即懒散脸薄陵轧六丁六甲刘海蟾碌碌无能旅行社麋聚麋茸秾缛怒目横眉篷声偏枯拼车凭空臆造谯责窃密启颡三佞上陈申祸无良鼠腹蜗肠水景俟斤贪兵螳螂之卫土户颓顿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