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乾》:“上九·亢龙有悔。” 孔颖达 疏:“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故曰亢龙,此自然之象。”后因以“龙亢”指一种亢阳之气、刚烈之气。 唐 白居易 《哭刘敦质》诗:“龙亢彼无悔,蠖屈此不伸。”
关于“龙亢”的详细解释如下:
“龙亢”由“龙”与“亢”两字组成:
此词源自《周易·乾卦》中的“上九,亢龙有悔”,意为龙飞至极高之处,因过度刚强而可能招致灾祸。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注解:“亢阳之至,大而极盛”,强调事物发展到顶峰时的潜在危机。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经典与文学用例,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易》原文及历代注疏。
龙亢(lóng kàng)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龙(lóng)是一种传说中的神话生物,有着独特的特征,象征着威严和权力。而亢(kàng)在这里表示激动或充满了能量。
按照汉字的拆分规则,龙亢的部首分别是龙的“龙”部和亢的“亠”部。龙的部首为“龙”,笔画为16;而亢的部首为“亠”, 笔画为2。
龙亢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卦辞:“乾持而亢,其吉无咎。”其中“亢”表示激动或充满能量。后来人们将“亢”与“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龙亢”的词语。
龙亢的繁体字为「龍亢」。
在古代汉字书法中,龙亢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在篆书、隶书和楷书等不同的字体中,字形可能略有区别。但整体来说,字形仍然能够辨识和识别。
1. 他充满龙亢的气息,气场十分强大。
2. 在比赛结束后,观众的欢呼声如龙亢般响起。
可以与龙亢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例如:龙亢欲出、龙亢虎跃、龙亢四海等。
近义词:旺盛、强劲、充沛、激烈。
反义词:消沉、低迷、疲乏、无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