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槁的芦苇。 汉 焦赣 《易林·大过之萃》:“枯苇復生,下朽上荣。” 唐 李洞 《秋日曲江书事》诗:“门摇枯苇影,落日共鸥归。” 前蜀 贯休 《泊秋江》诗:“月白风高不得眠,枯苇丛边钓师魘。” 宋 刘子翚 《次韵熊叔雅七言》:“风惊枯苇连汀雨,霜着寒枫满树花。”
“枯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解释和文学意象可综合如下:
“枯苇”指枯槁的芦苇,即失去水分、干萎的芦苇植株。其中“枯”表示植物因缺水或凋零而干萎,“苇”即芦苇,一种常见的水生或湿生草本植物。
在古诗文中,“枯苇”常被用来营造萧瑟、孤寂的意境,或象征衰败、坚韧等情感: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详细解析,可参考相关古籍或诗词集。
《枯苇》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枯”和“苇”两个字组成。
“枯”字的部首为“木”,总共有8画;“苇”字的部首为“艹”,总共有11画。
《枯苇》一词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楚辞 · 离骚》中的“枯骨当思以御乱,不敢长虑以自持”。在此文中,“枯骨”比喻为枯萎的苇子,象征衰老和消亡。因为苇子是一种繁茂的植物,而枯苇则寓意着生命的衰败和世事的无常。
《枯苇》的繁体字为「枯葦」。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现代写法为左右结构,示意苇子枯萎的形态,而古代汉字写法则更加隶属于篆书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
1. 夏日余晖下,湖面上的枯苇显得愈发凄凉。
2. 江边的枯苇摇曳着凄凉的歌谣。
1. 枯木:指干枯的树木。
2. 枯燥:指无趣、缺乏活力。
3. 苇船:用苇子制成的船只。
1. 荒凉:指草木凋零,景色萧条。
2. 萧索:指景物冷清、寂寥。
1. 蓬勃:指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 茂盛:指植物生长茂密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