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草。 明 夏完淳 《谢康乐游山》诗:“石蘚碧幛开,文藻曲波冷。” 王闿运 《会试萍始生赋》:“隐文藻与冰菭兮,若擥秀之可餐。”
(2).词彩;文彩。《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文帝 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才》:“但自世重文藻,词宗丽淫,於是 沮涌 失路, 灵均 当轴。”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哭友》:“想着你綰银黄飘飘气燁,想着你抒文藻翩翩锦纈。” 刘师培 《文说》:“自此以降,文藻空存,非復 屈 宋 之旨矣。”
(3).指文章;文字。《北齐书·儒林传·马元熙》:“少传父业,兼事文藻。” 唐 陆法言 《<切韵>序》:“今返初服,私训诸弟子,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
“文藻”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水草
指生长在水中的藻类植物。例如明代夏完淳的诗句“石蘚碧幛开,文藻曲波冷”,以及王闿运《会试萍始生赋》中“隐文藻与冰菭兮”,均以“文藻”形容水草的自然形态。
文采、词彩
形容文章或言辞的华美与才华。如《三国志》评价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唐代刘知几《史通》提到“世重文藻,词宗丽淫”,均强调文学创作的优美与修辞技巧。
文章、文字
泛指文学作品或书面表达。例如《北齐书》记载马元熙“兼事文藻”,唐代陆法言在《切韵》序中提及“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均指对文字的运用与创作。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出处,可参考《三国志》《北齐书》等文献,或通过汉典、查字典等工具查询。
《文藻》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一个人的文采或学识十分出众,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它是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文”和“藻”。
根据《康熙字典》,《文藻》的部首是“文”,在左边的位置。它的总笔画数是14,具体拆分为:“文”字部分有4画,“藻”字部分有10画。
《文藻》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文”表示文化、文字、学问等,而“藻”指的是美丽耀眼之意。因此,《文藻》指的是学问上的美丽和辉煌。
在繁体字中,《文藻》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任何变化。
古时候,《文藻》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繁体字中,“文”字的“文口旁”写作“冖”,上方并列“文心旁”写作“心”,下方“口字旁”写作“口”。而“藻”字则写作“艹”上面加“早”,下面写作“巳”,右边再加一个“艹”。整体来看,“文”字在古时候的写法更加繁复。
1. 他当选为这个联盟的领导人,完全是凭借他出众的文藻。
2. 这位作家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华丽的文藻而闻名于世。
组词:优秀的文藻、卓越的文藻、出色的文藻。
近义词:文采、才华、学问。
反义词:文化底蕴匮乏、粗鲁无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