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义的意思、闻义的详细解释
闻义的解释
谓听到合乎义理的事。《管子·弟子职》:“见善从之,闻义则服。”《论语·述而》:“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唐 柳宗元 《乘桴说》:“谓 由 也勇於闻义,果於避世,故许其从之也。”
词语分解
- 闻的解释 闻 (聞) é 听见:闻诊。闻听。闻讯。博闻强记。闻过则喜。闻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闻。传闻。见闻。 出名,有名望:闻人。闻达。 名声:令闻(好名声)。丑闻
- 义的解释 义 (義) 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
专业解析
"闻义"是一个古雅且富有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源和经典用法两方面进行解析:
-
字面本义与核心含义
- 闻 (wén): 本义指耳朵听到声音,引申为听到、知晓、理解、接受。在儒家语境中,常指对道德教诲的听闻与领悟。
- 义 (yì): 指道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准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符合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和公正原则的思想与行为。
- "闻义"合义: 其最核心、最常用的含义是指听到或知晓了关于道义、正义的道理或要求。它强调个体对外在道德规范、伦理准则的认知过程。
-
经典用法与引申义
- 知晓道义: 这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含义。指个体通过听闻、学习,了解到什么是正确的、合乎道义的行为标准。例如,《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里的“闻义”就是指听到了、知晓了合乎道义的事情或道理(来源:《汉语大词典》)。
- 理解并接受道义: 在“知晓”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对道义内涵的理解、认同和内化。不仅仅是听到,更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愿意遵循。
- 以道义闻名: 这是一个相对次要但存在的用法。指因为坚守道义、行为正直而获得名声。例如,某人因行义举而“闻义于乡里”。不过,这种用法不如“知晓道义”常见(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闻义”一词,主要指听到、知晓并理解关于道义、正义的道理或要求。它描述的是个体接触、认知道德规范的过程,是儒家修身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强调人应当主动学习、理解并践行道义。其核心在于对“义”的认知层面。
网络扩展解释
“闻义”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听到或知晓合乎义理的事”,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闻”指用耳朵接收信息,引申为“知晓”();“义”指符合道德准则的言行。二者结合表示通过听闻获得道义知识,如《论语》中“闻义不能徙”即指“知晓道义却不去践行”()。
二、经典出处
- 《管子·弟子职》:“见善从之,闻义则服”——强调听闻义理后应遵循();
- 《论语·述而》:“闻义不能徙,是吾忧也”——体现孔子对知而不行的忧虑();
- 柳宗元《乘桴说》:“勇於闻义,果於避世”——突出践行义理的勇气()。
三、与“听”的辨析
“听”指主动聆听行为(如“听而不闻”),而“闻”侧重接收并理解信息的结果()。因此“闻义”更强调对义理的认知,而非单纯听觉活动。
四、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通过知识学习提升道德认知,例如在文史教育中强调“闻义而迁”的实践精神。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说文解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包头市罢业边田碧玉壶不可同日而语乘正池鱼之殃愁怨楚夏刺问藩储肺府费务愤媿共轭复数勾起钩梯光副龟马寒痉涵煦皇帝行宝隳突诫律金城汤池尽管静婉腰酒胡开敏扣留泪汪汪两半龙舟落韵麓薮吕太后的筵宴蒙伐磨棱刓角末折逆案懦衷濆瀑箐峒倾崄取必阒若柔安阮琴撒滞殢闪槌搜神记隋衅堂密探身天之僇民挑动王轨完篇为鱼乌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