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天下大乱,﹝ 管寧 ﹞闻 公孙度 令行於海外,遂与 原 及 平原 王烈 等至于 辽东 。 度 虚馆以候之。既往见 度 ,乃庐於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 寧 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寧 往见 度 ,语惟经典,不及世事。还乃因山为庐,凿坏为室。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后用以为典,有隐处之意。 唐 李白 《留别广陵诸公》诗:“炼丹费火石,採药穷山川。卧海不关人,租税 辽东 田。”按,诗本 南朝 齐 谢朓 《郡内登望》诗:“方弃 汝南 诺,言税 辽东 田。”
“卧海”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汇,其含义与隐逸避世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卧海”出自《三国志·魏志·管宁传》。东汉末年,管宁因天下大乱,与友人避居辽东,公孙度礼遇他,但管宁选择居于偏远之地以示无意参与纷争,后来越来越多避难的百姓追随他,形成村落。这一典故被后人引申为“隐居避世”的代称。
在诗词中,“卧海”常与隐逸主题结合。例如:
该词不仅指地理上的隐居(如海边或偏远之地),更强调一种精神层面的避世态度,即主动远离政治动荡或社会纷争,追求个人安宁。这与古代文人“大隐隐于市”的哲学形成对比,更偏向于“小隐”的选择。
如今“卧海”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日常口语较少使用。其近义词可包括“归隐”“遁世”,反义词则为“入仕”“涉世”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三国志》原文或相关诗词解析。
《卧海》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隐居在海边或临海的地方。
《卧海》的部首是“卩”(卩字包含了三个横画),它在汉字中常常表示“封皮”或者“把”。
《卧海》一词总共有12笔。
《卧海》这个词来源于《尚书·禹贡》:“禹封夏屋,则辟东海;封夏屋,曰‘卧海’。”意思是禹封夏屋在东海,所以称为“卧海”。
《卧海》的繁体字是「臥海」。
古时候,汉字《卧海》的写法为「臥海」。
1. 他建了一座别墅,卧海而居。
2. 这座古镇卧海环山,风景如画。
卧海波、海卧山、卧海居、卧海亭、卧海楼
临海、沿海、海滨
内陆、山区、陆地
哀悫阿章八咏悲荒曹国舅策錣场面炒菜尘迹赤除持权弛职刺詈从舅电唱机断雨残云风容赋算服务部頫仰宫酒过愆孤筱横箫患急加官洚洞简旷较谈蹐促羁勒儆切金籙云签钧牌狸首流寓丽整癃废民望年丈排山压卵泡货配伍偏闇平射炮扑落锵訇浅露全直孺月束手就缚抬秤逃躲啼明痛痹外补未如无验夏蚕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