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事的意思、文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事的解释

[culture and education] 关于文化、教育的事务。即文教

详细解释

(1).文德教化之事。《国语·齐语》:“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书·武成》“作武成” 孔 传:“武功成,文事修。”

(2).非军事方面的事情。《穀梁传·定公十年》:“因是以见,虽有文事,必有武备。”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上》:“夫有文事,必有武备,所以重蕃也。” 清 刘大櫆 《<周书岩诗集>序》:“文事武备,《穀梁》以之称 孔子 。”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谈话》:“ 杨荫榆 知道要做不成这校长,便文事用文士的‘流言’,武功用 三河 的老妈,总非将一班‘毛鸦头’赶尽杀绝不可。”

(3).文才;文章之事。《三国演义》第二二回:“ 陈琳 文事虽佳,其如 袁绍 武略之不足何?”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八·墨》:“盖 后梁 、 南唐 、前后二 蜀 ,其主俱好文事,各地置笔墨纸务之官。” 侯方域 《豫省试策四》附 清 徐作肃 评:“通篇以不治 河 为主,变化出没,极文事之乐。”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 唐 之世,僧徒不通于文事,书其师语以俚俗之语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事指与文化、教育相关的活动或事务,特指非军事性质的文教工作。该词强调通过典籍、礼仪、教育等途径进行社会治理与文化传承,与“武备”相对。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文化教育事务

    指诗书典籍、礼乐教化等非军事领域的治理活动。如《论语·季氏》载:“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其中“修文德”即包含文事内涵,主张以文化感召取代武力征伐。

  2. 文治实践

    古代多指通过科举、办学、修史等举措推行教化,如《史记·儒林列传》所述“文帝好刑名之言,然犹广开文事”,体现以文治国的理念。


二、古籍溯源


三、现代延伸

当代语境中,“文事”涵盖文化管理、学术研究、教育推广等范畴。例如教育部统筹的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地方志编纂等,均属文事延伸。


参考资料

  1. 《论语集解》(中华书局,2018)
  2.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版,2013)
  3.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
  4. 《汉书》(中华书局,1962)
  5. 《中国文化管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网络扩展解释

“文事”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综合了古籍记载与现代用法:

一、基本释义

拼音:wén shì
核心含义:指与文化、教育相关的各类事务,广义可涵盖文教领域()。


二、详细解释

  1. 文德教化之事
    指通过文化、礼仪进行道德教化。
    古籍例证:《国语·齐语》提到“文事胜矣”,指以文德代替武力治国;《尚书·武成》中“武功成,文事修”强调武功与文教并重()。

  2. 非军事的政务
    与军事活动相对,泛指政治、经济等日常治理事务。
    出处:《穀梁传》载“虽有文事,必有武备”,强调治国需文武兼备;晋代袁宏《后汉纪》进一步阐释文事与武备的平衡()。

  3. 文才与文章创作
    指个人的文学才能或与写作相关的事务。
    例句:清代刘大櫆以“文事”形容文章造诣;明代牌坊“孝感动天”表彰朱则文的孝行,体现文事与德行的结合()。


三、现代用法

如今“文事”多用于历史、文学语境,如描述古代文教政策或学术活动,例如科举时代祭拜魁星以祈求考运()。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国语》《后汉纪》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棒老二保姆鸱顾痴水捶表大集体黨官丹叶殿脚女雕本雕印地户地图学剟録髶髮佛灯岗地歌版刮涎寒寺幻师见徒节略积麻炕沿奁房力不能支赂地偻行美偲名声过实南市挠情袍泽之谊碰头礼皮子面启手启足湫淤雀鹞禳谢鋭往如数赛锦标社三黄尚古上志声态十二象手民司方天人策调停两用同旅威霁危明嵬嶷文彩四溢闻生没死吾人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