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缊袍。泛指贫者所服粗陋之衣。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譬如假穀於 夷 齐 之门,告寒於 黔 娄 之家,所得者不过橡栗緼褐,必无太牢之饍、锦衣狐裘矣。”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冬无緼褐,夏渴瓢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緼褐,我自欲之。”
2.指贫寒者。《晋书·文苑传·王沉》:“是则袞龙出於緼褐,卿相起於匹夫。”
“緼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搜索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衣物属性
特指用粗麻、破絮制成的御寒衣物,如《抱朴子·祛惑》提到“橡栗緼褐”,描述贫者连基本温饱都无法满足的状态。
象征意义
引申为贫寒阶层的代称。如陶潜《祭从弟敬远文》中“冬无緼褐”反映生活困顿,颜之推《颜氏家训》则以“藜羹緼褐”强调安贫乐道的态度。
该词属古汉语,现代极少使用,多出现于研究文献或引用古籍时。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具体指代衣物还是贫寒状态。
緼褐(lǐn hè)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粗糙的织物,指由粗糙材料经过简单织造而成的布料。它表示的是一种质朴自然、朴素清雅的生活状态。
緼褐的部首是糸(纟)和衣,它的总共有11个笔画。
緼褐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文献,在《周礼》、《诗经》等经典作品中都有所提及。在繁体字中,緼褐的写法为綾褐。
在古代,緼褐的写法有所变迁。在金文和篆字中,緼褐的形状为「綺」和「褐」的结合。而在隶书和楷书中,则演变为现在的「緼褐」的样式。
1. 他身着一件緼褐的衣裳,看起来十分朴实而雅致。
2. 这个村庄里的人们过着质朴的生活,穿着緼褐衣物,却满怀宁静和满足。
緼褐可以与其他汉字组合成为其他词语,例如「緼褐之交」(指朋友间相互扶持、守朴持真的友谊)、「緼褐无华」(形容人生活简单朴素,不追求荣华富贵)等。
緼褐的近义词可以是「粗布」、「粗糙布料」。反义词可以是「精致绸缎」、「华丽衣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