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bottled up like a turtle trapped in a jar;be hopeless like a rat in a hole] 处于瓮罐内的鳖。比喻形势对一方极有利,另一方则处在受制地位
敌人已成瓮中之鳖,我军稳操胜券
比喻已在掌握之中、无法脱逃之物。《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孙富 视 十娘 已为瓮中之鳖,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船头之上。”《说岳全传》第七六回:“这几个小南蛮,只算得个瓮中之鳖,不消费僧家大力,管教他一个个束手就缚。”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五章:“在这里,乡村包围据点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日 伪军已成了瓮中之鳖。”
"瓮中之鳖"是一个汉语成语,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字面指困在大坛子里的甲鱼,比喻已被控制、无法逃脱的人或事物。读音为wèng zhōng zhī biē,其中"瓮"指陶制容器,"鳖"即甲鱼。
二、出处典故 最早见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描述孙富将杜十娘视为可轻易掌控的对象:"孙富视十娘已为瓮中之鳖,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在船头之上。"
三、用法与结构
四、近反义词
该成语生动展现受困状态,常用于军事、博弈等场景。需注意与"瓮中捉鳖"区分:前者侧重被困结果,后者强调捕捉过程。
《瓮中之鳖》这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处于封闭的环境中,毫无自由,缺乏施展才能的机会。
《瓮中之鳖》的部首是瓦(瓷器)和鱼(鱼类)。分解后的部首是瓦和鱼。瓦的部首是瓦字旁,瓦的笔画数是5。鱼的部首是鱼字头,鱼的笔画数是8。
《瓮中之鳖》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荀子·劝学篇》中。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讲述了一个鳖被关在瓮中,无法自由游动,称之为“瓮中之鳖”。
《瓮中之鳖》的繁体字为《甕中之鱉》。
古时候《瓮中之鳖》的汉字写法为「甕中之鱉」。瓮的写法为「甕」,瓦的右边加上一横代表盖子,下面是一个半个月牙形状。鳖的写法为「鱉」,左边的鱼字头代表鱼,右边为两个半个月牙形状。
他一直在这个公司的低级岗位上,感觉自己像是一只《瓮中之鳖》,找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气急败坏、自力更生、守株待兔、一事无成
鱼龙混杂、一事无成、束手无策
鸿门宴、掌上明珠、光明磊落
爱才若渴闇丁阿乡冰人擘指财神産期迟迟打脊迭观犊车麈尾趸愿繁人费钱風幹风物襆囊盖世英雄隔壁听话狗功孤另另旱歉黑土慧寂建首界石竞短争长计穷力屈黎甿领章疬疡李冶码尺卖头卖脚南去北来弄月蹒跚泡泡偏好青身穹苍鹊喜缫丝机洒涂舌战石猴素毳逃遁陶唐屯泊外方人亡去望文生训宛渠畏影恶迹温序须雾化苋菜显祖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