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些昆虫、软体动物的嘴和触角。常用来比喻虚名微利。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一日尊前,故谓 薛 曰:‘聊假二千緡,创立 鑑湖 别墅, 鄞 麾才罢,便当谢病,一扁舟钓於 越溪 ,岂能随蜗蝇竞吻角乎?’”
(2).特指嘴。 宋 王令 《梦蝗》诗:“梦蝗千万来我前,口似囁嚅色似寃。初时吻角犹唧嗾,终遂大论如人然。”
(3).口边;嘴角。 明 宋濂 《送钱允一还天台》诗:“腰围白玉金作銙,吻角左右分三髭。” 明 刘基 《题蟹》诗之二:“能令吻角流馋沫,莫向牕前咤老饕。”
“吻角”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昆虫与软体动物的器官及比喻义
指某些昆虫、软体动物的嘴和触角,常被用来比喻虚名微利。例如宋代文莹《玉壶清话》中记载:“岂能随蜗蝇竞吻角乎?”,此处以“吻角”暗指世俗的微小利益。
特指“嘴”
在特定语境中,“吻角”直接代指嘴部。如宋代王令《梦蝗》诗描述:“初时吻角犹唧嗾”,通过“吻角”生动刻画蝗虫的嘴部动作。
口边或嘴角
该词也可表示口边、嘴角的具象位置。明代宋濂在诗中写道:“吻角左右分三髭”,即用“吻角”形容胡须生长的位置。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出处,可参考《玉壶清话》《梦蝗》等古籍文献。
《吻角》是一个中文词汇,它指的是鸟类嘴巴上端的角质物。
《吻角》的部首是口部,包含了“口”字。它的笔画数为8画。
《吻角》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尔雅•释角》一书中,最初用于描述牲畜的嘴巴角质物。后来,这个词逐渐被扩展到鸟类的嘴巴上端的角质物。
《吻角》的繁体字为「吻角」。
在古代,汉字「吻角」的写法与现代写法基本相似,没有明显的变化。
1. 这只鹰的吻角非常锐利,可以帮助它捕捉猎物。
2. 鸟类的吻角在不同物种中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
吻角化石、吻角动物
喙
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