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违慠 ”。傲慢;不顺从。《宋书·夷蛮传·林邑国》:“ 太祖 忿其违慠,二十三年,使龙驤将军、 交州 刺史 檀和之 伐之。”《北史·李彪传》:“窃名忝职,身为违傲,矜势高亢,公行僭逸。”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日王忿违慠,有命事诛拔。”
“违傲”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éi ào,其核心含义为傲慢、不顺从,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分解:
近义词:傲慢、倨傲、骄矜
反义词:顺从、服从、谦逊
该词在古代典籍中多用于描述人物或势力的桀骜不驯,例如:
“违傲”常用于形容以下场景: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代例句或不同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宋书》《北史》等典籍,或通过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获取完整信息。
违傲(wéi ào)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意为违背傲慢的态度或无礼的行为,形容人的傲气或傲慢的举止被别人所不容或所不赞许。
违傲的部首为人(rén),笔画数为21画。其中,“违”部分有9画,“傲”部分有12画。
违傲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战国策·魏策二》:“故血风之大怒,不顾尊卑违傲。”意为血风(指游牧民族的一族)大怒,不顾尊卑地表现出傲慢的行为。
违傲的繁体字为「違傲」。
在古代,违傲的写法略有不同。以违为例,古时写作「爲」、「爲」或「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1. 他对长辈毫不尊敬,真是太违傲了。
2. 他的骄傲使他违傲到了不可一世的地步。
违犯(wéi fàn)、傲慢(ào màn)、无礼(wú lǐ)
骄傲、自负、自大
谦逊、谦卑、恭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