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崩裂倒塌。 明 方孝孺 《赠郭士渊序》:“山以是而不动,水以是而不息。有时而崩隤溢涸者,是气滞而不行,鬱而不通也。”
(2).形容陡峭。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踞脊上迴瞰南谷,崩隤直下,不见其底。”
崩隤(bēng tuí)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崩”与“隤”两个近义字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指山岳或高大物体的倒塌、崩坏,引申为事物的衰败或崩溃。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山体崩塌
“崩”本义指山石碎裂倒塌(《说文解字》:“崩,山坏也”);“隤”意为坠落、崩颓(《说文解字》:“隤,下队也”)。二字连用强化山岳崩裂、土石滚落的景象。
典籍用例:
班固《西都赋》:“巨石隤,松柏仆,丛林摧。”(此处“隤”与“仆”“摧”并列,描绘山崩树倒之状)。
引申为崩溃、衰败
由自然崩塌隐喻政权、制度或精神的瓦解。如《汉书·刘向传》:“周室多祸……宗庙崩隤。”指国家基业的倾覆。
“崩”多用于突发性倒塌(如“泰山其崩乎”);“隤”侧重渐进性塌落(如“隤墙填堑”)。组合后兼具两种状态,常见于汉赋及史书。
词语 | 核心差异 | 示例 |
---|---|---|
崩坍 | 侧重物理性塌方 | 地震后山崖崩坍。 |
倾颓 | 强调倾斜后倒塌 | 大厦倾颓,不可复振。 |
崩隤 | 兼具突发与渐进,多喻宏大事物 | 王朝崩隤,天下分崩。 |
“山崩隤而川塞。” 记录自然异象,反映天人感应思想。
“宗庙焚为灰烬,宫室崩隤而埋藏。” 形容战乱中宫室毁灭的惨状。
现代汉语中,“崩隤”虽非常用词,但仍在历史文献解读、古文翻译中出现。其双音节结构保留了古汉语的韵律感,常见于学术论述中对“崩塌”“衰亡”的典雅表达。
参考资料:
“崩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解释:
崩裂倒塌
指山体、建筑等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坍塌、崩坏现象。例如明代方孝孺在《赠郭士渊序》中提到:“有时而崩隤溢涸者,是气滞而不行,郁而不通也”,此处以“崩隤”比喻山体的崩裂。
形容陡峭
用于描述地势险峻、坡度极大的状态。例如文献中提到的“崩隤”可指山崖或地形的陡峭特征。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语的具体用法或例句,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古籍文献。
抱産朝宁齿岁酬赏窜繞刀砧点把点雕顇定窑滴水穿石恶色饭局烦嫌奉公克己汾王皋鼓供需勾担诟怒乖越絓丝国有资产厚答猴头花柳场虎步豁啷护身龙家姑较估交通壕警异金灵疾趋计日指期瘠田捐忿弃瑕絶巧考楚阔少鳞蹙捋荼梅花眼僻径染料三贞九烈刹把商代城墙遗址舍短取长失败蜀罗私志台城提奬铜氨丝维摩文竹乡邦翔凤胁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