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顽昏。 唐 杜牧 《朱叔明授右武卫大将军制》:“屡下詔书,誥诫深切,岂知顽昧,不可鐫琢。”《资治通鉴·唐则天后永昌元年》:“愚臣顽昧,初谓皆实。” 宋 晁补之 《北京学直舍对客》诗:“尚因呼乃觉,笑自谢顽昧。”
“顽昧”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顽”(愚钝、顽固)和“昧”(昏暗、不明)组成,整体意为“顽昏”,即形容人愚昧顽固、不明事理的状态。
文献例证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书或诗词中,既可指责他人固执愚钝(如杜牧例),也可用于自我调侃或谦辞(如晁补之例)。
提示: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极少使用,常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文学作品时。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语境,可参考《资治通鉴》、杜牧文集等原始文献。
《顽昧》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固执于错误、不听劝告、不易被改变的状态。
《顽昧》由部首“页”(页字头)和“迈”(辶之后)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9划。
《顽昧》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它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作为“顽固”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出现得较多,后来逐渐演变为“顽皮不识愚昧”的含义。
《顽昧》的繁体字为「頑昧」。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顽」字的上部分采用了「元」字旁,而「昧」字的上部分则使用了「日」字旁。
1. 他对这个问题一直顽昧不化,无法改变他的观点。
2. 孩子们时常在游戏中表现出顽昧的天性。
顽固、顽抗、顽强、顽劣
顽固、执迷不悟、固执己见、不可动摇
开明、开放、容易相信、易变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