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人。《晋书·礼志中》:“ 成帝 咸康 七年,皇后 杜氏 崩……有司又奏,依旧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挽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纰漏》:“ 武帝 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 育长 亦在其中。” 宋 苏轼 《艾子杂说》:“挽郎乃死者之导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李娃传》,言 滎阳 巨族之子溺於 长安 倡女 李娃 ,贫病困顿,至流落为挽郎。”
“挽郎”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读音:wǎn láng
含义:指出殡时负责牵引灵柩并唱挽歌的人()。这一角色在古代葬礼中具有仪式性功能,常见于贵族或重要人物的丧礼。
职责:
挽郎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灵柩行进,同时吟唱哀悼逝者的挽歌,属丧葬礼仪的一部分。例如《晋书》记载,成帝时期曾选拔公卿子弟担任此职()。
身份特征:
通常由年轻男子担任,如《世说新语》提到晋武帝葬礼时,选拔了120名“一时之秀彦”作为挽郎()。
“挽”与“郎”的释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语境中的使用,可参考《世说新语》《晋书》等典籍。
挽郎是一个汉字词,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挽”和“郎”。下面将对其进行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介绍。
挽:拆分部首为扌(手)和负(贝),总笔画数为9。郎:拆分部首为阝(阜)和良,总笔画数为7。
挽郎的来源不是一个独立的词语,而是由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具体的来源可能需要考察具体的句子或语境。
挽郎的繁体字为「輓郎」。
由于挽郎不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因此没有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1. 他终日悲伤地挽郎,没有再嫁他人。
2. 挽郎的诗歌文化在古代中国非常盛行。
挽别、挽联、追挽、挽歌等。
哀悼、悲伤、痛惜。
庆贺、祝福、快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