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王畿以外的地方,所谓五服、九服之地。后指京都以外的地区及边远蛮荒之地。与内服相对。《书·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 孔 传:“於在外国侯服、甸服、男服、卫服、国伯诸侯之长。” 宋 苏轼 《乞留刘攽状》:“如 攽 成材,反在外服,此有志之士所宜为朝廷惜也。” 清 林则徐 《复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疏》:“准令诸夷互市,原係推恩外服,普示怀柔,并非内地赖其食用之资,更非关榷利其抽分之税。”
“外服”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古代行政区划
源自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指王畿(都城及周边)以外的地区,与“内服”相对。根据《书·酒诰》记载,商朝将疆域划分为“五服”或“九服”,外服包括侯、甸、男、采、卫等附属国管辖的区域,属于间接统治地带。这种划分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层级关系。
现代企业名称
当代语境中,“外服”常指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的简称。该公司主要业务包括为外国企业驻华机构提供人力资源服务、职能管理外包等,属于现代商业领域的专有名词。
医药领域
在医药术语中,“外服”与“内服”相对,指通过皮肤表面涂抹药物的治疗方式,如药膏、贴剂等,而非口服或注射。
其他引申含义:部分文献中将“外服”解释为“外国服饰”,但这一用法相对少见,且多见于网络非权威释义。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历史文献中多指向行政区划,现代使用则需区分企业名称与专业术语。
外服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外"和"服"两个字组成。以下是对该词的解析。
"外"字的部首是"外",它有6个笔画;"服"字的部首是"月",它有8个笔画。
《外服》这个词在古代的意义是指中国古代帝王赐与外国来使的服饰,也可指外国人的服饰。在现代汉语中,外服通常指代服装行业中销售的进口品牌服装或向外国市场出口的国内服装品牌。
《外服》的繁体字为「外服」。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差异。《外服》这个词在古代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出入。
以下是一些关于《外服》的例句:
与《外服》相关的词汇有:
内服(指服装行业中销售的国内品牌服装)
国服(指国内服装品牌)
与《外服》意义相近的词汇有:
外来服装
进口服装
与《外服》意义相反的词汇有:
国产服装
本土服装
希望以上解析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