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狼 兵。《明史·张经传》:“﹝ 正德 三十三年﹞五月,朝议以 倭 寇猖獗,设总督大臣…… 经 徵 两广狼 土兵听用。”《明史·李天龙传》:“代 经 者 应城 周珫 、 衡永 杨宜 。节制不行, 狼 土兵肆焚掠。东南民既苦 倭 ,又苦兵矣。”参见“ 狼兵 ”。
“狼土兵”是明代对特定地方武装的称呼,其含义和背景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狼土兵是明代以两广地区少数民族(如壮族、瑶族)为主的地方武装,属“狼兵”体系。名称中的“狼”可能源于当地部族名或对其骁勇的形容,“土”则指土著士兵。
主要活跃于抗倭战争时期,如《明史·张经传》记载,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朝廷调两广狼土兵至东南沿海抗击倭寇。这类士兵以山地作战能力著称,但军纪松散,常伴随劫掠行为,导致“东南民既苦倭,又苦兵”的记载。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狼土兵”解释为形容人“冷酷无情”,但这一用法未见于权威史料,可能是基于字面义的衍生理解,需注意语境差异。
“狼土”一词在明代文献中常作为“狼土兵”的简称,例如《明史·靳学颜传》提到借“狼土”平乱,印证其军事属性。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明史》相关列传或明代军事史专著。
《狼土兵》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无底线、凶恶残暴的军队或武装力量。它常用来形容缺乏人道和道义准则的军队行为,具有犯罪或野蛮的特征。
《狼土兵》这个词由“犭”、“土”和“兵”三个部首组成。
其中,“犭”是指犬类动物,是狼字的偏旁部首,表示凶猛和残忍。
“土”是指土地,是土字的偏旁部首,表示土地、地面或泥土。
“兵”是指军队或士兵,是兵字的偏旁部首,表示与军事有关。
整个词的笔画数为11画。
《狼土兵》这个成语的来源尚无确切的文献记载,可能是在军事斗争和社会动荡时期形成的口语词汇逐渐演变而来。
《狼土兵》的繁体字为「狼土兵」,拼音为láng tǔ bīng。
古代汉字写法较为繁琐,对应《狼土兵》的古汉字写法为「狼土兵」。
1. 这支部队忽视国际人道法规,行为野蛮残暴,真可谓是一支典型的《狼土兵》。
2.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只有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抵抗来自外部的《狼土兵》。
1. 狼心狗肺
2. 狼狈不堪
3. 大地
4. 兵器
5. 兵变
1. 野蛮军队
2. 强盗军队
3. 凶恶武装
4. 残暴军人
5. 暴力军队
1. 文明军队
2. 和平部队
3. 人道战士
4. 温和军队
5. 公正武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