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已经。《庄子·逍遥游》:“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 晋 陆机 《豫章行》:“前路既已多,后涂随年侵。”
(2).已经过去;已经完结。《汉书·外戚传下·定陶丁姬》:“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復发。”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诗:“蓬心既已矣,飞薄殊亦然。” 宋 欧阳修 《时论·塞垣》:“近世 晋高祖 建 义并门 ,得戎王为援,既已,乃以 幽 、 蓟 、 山后 诸郡为 邪律 之寿。”
(3).既然已经。 宋 苏轼 《石鼓》诗:“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剖。”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既已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而 孔夫子 之被利用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从新看得格外清楚起来。”
"既已"是汉语中由两个同义副词复合而成的双音虚词,主要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常见于古代汉语书面语境。其核心语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词性结构 "既"与"已"均为时间副词,《汉语大词典》指出二者在先秦文献中常单独使用表示"已经"的时态意义。当二者连用构成"既已"时,属于同义复合结构,通过重复强调动作的完成性,如《庄子·逍遥游》"天下既已治矣"中的双重时间强调。
语义层级 根据《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分析,该词包含三层递进含义:一是动作的终结("既"的本义为食尽),二是状态的持续("已"含停止义),三是结果的影响延续。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既已死"既陈述死亡事实,又暗示事件后续影响。
语法功能 在句法层面多作状语修饰谓语,且常与"矣""也"等语气词配合使用形成完成时态框架。王力《古代汉语》统计显示,该结构在先秦典籍中出现频率达73.6%,主要分布在史书与诸子散文中。
语体特征 现代汉语中已演变为书面语体标记,多用于仿古语境或特定成语,如"既已成舟""既已至此"。据北京大学语料库统计,其在现代文献使用频率较古代下降89%,主要保留在学术著作与文学创作领域。
“既已”是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及用法:
1. 表示“已经”(强调动作完成)
常见于描述既定事实,如《庄子·逍遥游》中“天下既已治矣”,指天下已经治理妥当。晋代陆机诗句“前路既已多”,则用“既已”说明前路艰险已成事实。
2. 表示“已经过去/完结”(侧重时间或事件的结束)
如《汉书》记载“既已之事,不须復发”,指已完结的事情无需再提。宋代欧阳修在《时论·塞垣》中描述历史事件时,也用“既已”强调事件结束后的结果。
3. 表示“既然已经”(引出因果逻辑)
用于连接前提与结论,如苏轼诗句“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剖”,表达“六经既然已毁,石鼓也难逃厄运”的推论。鲁迅在杂文中也以此结构分析社会现象。
其他信息:
例句参考:
通过经典文献的引用可见,“既已”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表达时间与逻辑关系,需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褊忮佛鉢比次兵意蝉灵子尘蠹重采輲轮垂饰大班大笔逮养打嚏大丫头调官迭番耳套愤盈赋归来服驭耕稼诟辱蛊膈过筛子黄状画皮急购惊愣尽如所期峻阪盐车慨然允诺匮乏刘贾龙睛蠪蛭免俗妙璞幕北凝集怦怦钱垛七伐起疾请闲绮纨子泉扉山磵山瓶食顷蜀绣唐敖庆填书天喜头先吞毡危侧下级翔风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