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国家将亡时的充满悲愁哀思的乐音。《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史记·乐书》引此文, 张守节 正义云:“亡国,谓将欲灭亡之国,乐音悲哀而愁思。”《北史·隋纪上》:“又设亡 陈 女乐,谓公卿等曰:‘此声似啼,朕闻之甚不喜,故与公等一听亡国之音,俱为永鉴焉。’”
(2).指淫6*靡的音乐。《礼记·乐记》:“ 桑间 、 濮上 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 桑间 、 濮上 ,亡国之音表。”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亡国之音汉语 快速查询。
“亡国之音”是一个汉语成语,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1. 国家将亡时的哀思之音
指国家濒临灭亡时,反映民众困苦、哀愁情绪的音乐或文学作品。这一含义源自《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强调音乐与政治民生的关联,如晚唐五代时期被视为“亡国之音”的悲凉诗词。
2. 淫靡颓废的乐曲
后衍生为贬义,指轻浮淫荡、消磨意志的音乐。例如《礼记·乐记》将“桑间濮上之音”(郑卫地区的民间音乐)称为亡国之音,认为其导致政治混乱。儒家常以此批判不符合礼乐规范的作品。
出处与示例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判文艺作品的政治隐喻或道德倾向,需注意语境中的褒贬色彩。例如,南朝萧统在《文选序》中以“亡国之音”对比《关雎》的雅正。
《亡国之音》意为预言或者传说中一个国家即将崩溃、覆灭而发出的警示声音。
《亡国之音》的拆分部首是“亠”和“讠”,总计有13个笔画。
《亡国之音》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世说新语》中。在这部书中,它被用来形容一个国家面临政治动荡、社会不安的情况。
《亡国之音》的繁体字为「亡國之音」。
古代汉字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亡国之音》的字写作「亡國之音」。
1. 那位政治家的讲话充满了《亡国之音》,让人感到不安。
2. 这场经济危机听起来就像是一种《亡国之音》,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防范和应对。
1. 亡国:国家的崩溃或毁灭。
2. 之音:特指传闻或预言中的声音。
危险的征兆、崩溃的前兆、末日的忧虑等。
国家的繁荣、安定、昌盛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