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亡国之音的意思、亡国之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亡国之音的解释

(1).指国家将亡时的充满悲愁哀思的乐音。《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史记·乐书》引此文, 张守节 正义云:“亡国,谓将欲灭亡之国,乐音悲哀而愁思。”《北史·隋纪上》:“又设亡 陈 女乐,谓公卿等曰:‘此声似啼,朕闻之甚不喜,故与公等一听亡国之音,俱为永鉴焉。’”

(2).指淫6*靡的音乐。《礼记·乐记》:“ 桑间 、 濮上 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 桑间 、 濮上 ,亡国之音表。”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亡国之音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亡国之音"是汉语中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成语,其核心含义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本义溯源 原指国家濒临灭亡时流行的哀怨乐调,反映社会动荡与民心颓丧。《礼记·乐记》记载:"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揭示了音乐与国运的深层关联。唐代《旧唐书·音乐志》收录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后世视为典型亡国之音。

二、引申释义

  1. 文艺象征:代指暗含衰败气息的文学艺术作品,如南唐后主李煜词作中"小楼昨夜又东风"等意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其"真所谓以血书者"
  2. 政治隐喻:现代语境中常借指危机预警,《汉语大词典》定义为"象征国家灭亡的文艺作品"

三、文化流变 该词经历了从具象音乐形态到抽象文化符号的演变。据《中国音乐史》考证,周朝已建立"采诗观风"制度,通过民间乐调判断治乱兴衰,这种礼乐思想深刻影响了成语的内涵生成。

权威文献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亡国之音”是一个汉语成语,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1. 国家将亡时的哀思之音
指国家濒临灭亡时,反映民众困苦、哀愁情绪的音乐或文学作品。这一含义源自《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强调音乐与政治民生的关联,如晚唐五代时期被视为“亡国之音”的悲凉诗词。

2. 淫靡颓废的乐曲
后衍生为贬义,指轻浮淫荡、消磨意志的音乐。例如《礼记·乐记》将“桑间濮上之音”(郑卫地区的民间音乐)称为亡国之音,认为其导致政治混乱。儒家常以此批判不符合礼乐规范的作品。

出处与示例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判文艺作品的政治隐喻或道德倾向,需注意语境中的褒贬色彩。例如,南朝萧统在《文选序》中以“亡国之音”对比《关雎》的雅正。

别人正在浏览...

安宅般配保厘豹雾隐弁首避寇鸱龟大败打跌袋鼠盗铸大有人在读经多嘴献浅绯紫封题分义馆券鬼面城号帘黄牛山加估假结贱姓假相国解任颉籀警绳进退出处决杀开襟拉动琅嬛俪裁龙门寺哤聒盲昧棉花难以爲情品章蒲鲁东主义起明秦长垒惹祸招愆软科学乳腐善世神委数米而炊顺古涕泪交加铜模通往讬肺附讬蒙卫摄无脸无准拟先年下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