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规格章法。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窃惟自古神圣之君,既立殊功异德卓絶之跡;必有奇能博辩之士,为时而生,持简操笔,从而写之,各有品章条贯,然后帝王之美,巍巍煌煌,充满天地。”
“品章”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品章(pǐn zhāng)指规格章法,强调事物内在的等级秩序与系统性规范。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韩愈的《进撰平淮西碑文表》:
“各有品章条贯,然后帝王之美,巍巍煌煌,充满天地。”
此处指记载帝王功绩需遵循系统的规格和条理,方能彰显其宏伟。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学术讨论或历史文献分析,例如:
近义词:规制、章法、条贯
反义词:杂乱、无序
(注:以上释义综合自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低权威性网页内容经比对未提供额外有效信息。)
《品章》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对文献或著作进行评定和鉴定,从而得出结论或发现有关规律。
根据《康熙字典》,品章的字形是由“品”和“章”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品”属于水部,也就是表示液体的部首,同时它还是一个中文姓氏;“章”属于禾部,表示与庄稼有关的字部,同时它也是一个中文姓氏。
品的字形结构:品(口)+7个笔画
章的字形结构:禾(艹)+9个笔画
《品章》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史记·封禅书》中。后来,《左传》、《春秋》等文献也有使用这个词的记录。在古代中国,品章在官员选拔、文献校勘以及对经典的研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繁体字“品章”的写法和简体字一样,没有变化,依然是“品章”。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品章”这个词,古代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以《说文解字》为例,当时的写法可能更加繁复,需具体参照古代文献。
1. 这位学者对这部古籍进行了精确的品章鉴定。
2. 品章文献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组词:鉴章、章句、品评、品戒
近义词:鉴定、评定、鉴赏
反义词:混淆、误判、误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