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蒙昧。谓愚昧无知。 明 张居正 《送大曹长旸谷南先生赴留都考功序》:“诸君第毋我念,昔人谓‘成败利钝,非所逆覩’,岂彼盲昧哉。盖谓操之者有在也。”
“盲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明代张居正在《送大曹长旸谷南先生赴留都考功序》中写道:“岂彼盲昧哉?盖谓操之者有在也。” 此处通过反问强调“盲昧”之人并非真正无知,而是未能掌握关键原则。
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中,形容因缺乏知识或理性思考导致的认知局限,例如:“面对复杂局势,若仅凭盲昧行事,难免陷入困境。”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引用与字源解析,如需进一步查阅,可参考汉典或相关词典来源。
盲昧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缺乏知识或见识,不明事理的状态。它由“目”和“良”两个部首构成。
“目”部作为盲昧的主部首,表示与眼睛相关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罒”,在汉字中用来表示与网、罩相关的意思。而“良”部则是盲昧的辅助部首,表示与良知、良好相关的意思。盲昧这个字共有12个笔画。
盲昧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其释义为“目瞑也”。“目瞑”指闭着眼睛,看不见东西,暗示了盲昧的状态。
繁体字中,盲昧可以写作“盲瞑”或“瞢昧”,意思相同,只是字形稍有不同。
在古代,盲昧这个字的字形稍有变化。其中一种写法是将“目”放在上面,下面是“亡”字,表示眼睛失明,无法看见。另一种写法是“皀目”,其中的“皀”字表示眼睛发黑,无法看见。
1. 他对当前的社会问题一无所知,完全处于盲昧状态。
2. 盲昧的观点会阻碍我们的进步。
盲人、盲从、目盲、瞑目等。
愚昧、无知、幼稚。
明智、聪明、博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