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五帝各所尚的服色。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曰三统五端,化四方之本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故同时称帝者五,称王者三,所以昭五端,通三统也。”
“五端”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
指五帝所崇尚的不同服色体系,源自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书中提到“三统五端”为治国之本,强调五帝(不同朝代或时期)各自崇尚的服色制度,属于古代礼制范畴。例如:
指端午节悬挂的五种植物,用于驱邪避毒,具体包括: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山丹花)。这一习俗源于中国民俗认为农历五月是“毒月”,而端午(五月初五)为“九毒日之首”,故悬挂五端并配合雄黄酒等仪式以祈福禳灾。
部分文献中将“五端”与“三统”并提,作为古代政治哲学概念,象征政权合法性与制度传承。
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词义。若涉及传统文化,通常指端午节的五种植物;若引用古籍(如《春秋繁露》),则指向五帝服色制度。建议结合文献原文或民俗背景进一步分析。
《五端》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事物的五个边角或五个方向。这个词常用于形容事物的全面和完整。
《五端》的部首是“口”,总共有8画。
《五端》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它是《说文解字》等古代字书中常见的词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五端」。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五端」的样子略有不同。它的原始写法是「五」字的上方加上「半个圆弧」来表示方向。
1. 这座城市山水环绕,属于五端之地。
2. 这幅画描绘了大海的巍峨浩渺,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五端之美。
组词: 五方、六面、七边
近义词: 五方、五面、五境
反义词: 无端、无数
柏成子高奔蛇并列不并不知凡几财薮长册畅茂成羣作队川梁疵物倒刺帝狩遁奔二辅犯边丰胙服卉更名改姓鼓柂弘毅华鄂惶遽会办阍人讲度讲坐坚卓警戒浄身进见伎人积郁拒抗举正浪孟麋墨鸟谭怒潮千八百搴陟人枭三更枣设旄石歃释尤世祉手口之泽死心踏地天军蜩鷽推吐唾手可得猥佌伪俗五君下半天仙史小杯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