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露的征候。《六韬·五音》:“微妙之音,皆有外候。”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夫貌望丰伟者不必贤,而形器尫瘁者不必愚,咆哮者不必勇,淳淡者不必怯,或外候同而用意异,或气性殊而所务合,非若天地有常候,山川有定止也。”
"外候"是汉语中较为少用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古籍用例两个层面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外候"由"外"与"候"组合而成:"外"指外部、表面,"候"本指观测时节的气象变化,引申为事物显现的状态。二者合指通过外在迹象观察事物发展趋向的现象,常见于古代文献中的三种用法:
一、指代人体病症的外在表征。《后汉书·方术传》记载华佗"视外候以知脏腑",即通过体表症状诊断内部疾病,这种用法在中医典籍中延续至今。
二、形容自然现象的征兆。《宋史·天文志》用"日月薄蚀,星辰外候"描述天体异象,此处的"外候"强调可观测的异常天象。
三、引申为社会变动的预兆。《资治通鉴》注疏有"观民风之外候,察治乱之先机"的表述,将民众行为表象作为判断社会状态的依据,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政论文章。
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保留在医学专业领域,《现代汉语词典》将其标注为书面语词,建议日常交流中优先使用"外在表现""表面现象"等通俗表述。
“外候”一词的含义可从古代文献和现代解释两个角度理解:
核心含义
指外露的征候,即事物或人表现出的外在迹象或特征。这一解释源自《六韬·五音》中“微妙之音,皆有外候”,强调通过外在现象推断内在本质。晋代葛洪在《抱朴子·清鉴》中进一步引申,指出外貌、言行等外候未必与内在品质完全对应,需谨慎判断。
现代补充释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其作为成语时,可表示“在外面等候”,但此用法在古代文献中未见直接例证,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语境化解读,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使用建议
在学术或古文分析中,建议优先采用“外露征候”的释义;若涉及现代语境,需注意上下文是否支持“外部守候”的引申义。
刨床敝蹝拆东墙,补西墙剗祓沉灶生蛙车尾斥谴牀位锉子挡调洞宫发蒙振槁凡鸟丰绩忿言函催鹤钥黄公垆胡本回游浑敦氏兼收并蓄减铁劫帅寄附铺犄角旮旯金钥金砖角斗局高蹐厚炕洞苛严老人林沚六食流说论决毛皮门臼民族区域自治黏恡缴绕佩铜婆饼焦千古一辙钱粟清乡荃荪鹊巢鸠踞冗职柔輭僧院饰伪室韦书寓思想感情天下为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体练畏害文章